有348户人家的后岸村,村中心有口栏杆塘,因原来靠东边塘岸有石柱、石板做栏杆而得名。由于年久失修,虽然栏杆已经没有了,但名称依旧。也因为这个原因,小孩掉入塘内时有发生。同时塘内污泥杂物沉积甚多,造成气味臭、塘水浅,村民们不愿就近在这里洗菜洗衣服。遇到火灾事故,塘水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新两委上任后,清醒地认识到:栏杆塘是后岸村的“生命塘”,抢修迫在眉睫。时值前年腊月,村民们自告奋勇,冒着严寒,破冰入塘,清除污泥、杂物,挖下2米多深,直至岩层。村里投资9万元,用条石砌了4米多高的塘壁。塘岸四周围上了34根荷花柱,32块雕有花草图案的长方形石板做栏杆(在南北两面各留一个缺口,铺上石阶,供村民洗涤)。并且镌刻了“栏杆塘”三个大字。一旁还刻上了《护塘公约》。最后,灌满水。如今,栏杆塘不仅“名符其实”,而且是“塘底藏皎月,锦粼耀蓝天”,成了鱼的乐园。
此外,该村还采用相同的办法重修了蓄水池和门前塘。
后岸村早在1986年就安装了自来水,供应从未间断。可是,这二十几年来,靠电力抽水,成本高。水源来自始丰溪,水质不理想。村两委认识到:水是维持人体生理与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水质的好坏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既然水比吃饭还重要,不但要让村民喝上优质水,还要力求成本低,这样既能确保村民身体健康,又会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新两委根据村民的献计献策,决定把离村5市里远的泉水引进村。他们请来县疾控中心实地检测,检测项目全部合格。村干部立即落实25万元资金,先在那里建好蓄水池,再从诸暨买来3000米水管,铺管到村。从此,后岸村每年可减少用电7000多度,节约用水资金1万余元,确实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让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廉价、卫生的自来水。今年年初,村两委又投资2.2万元,在蓄水池下面建起一间房屋,添置一台过滤器。山坑水经过滤以后,再供应到各户,切实让村民能用上放心水。
后岸村原有露天粪缸、猪草池,数量甚多,到处臭气熏天,蚊蝇肆虐。为了净化美化村庄,必须首先选址建起公共厕所,然后逐步淘汰粪缸。在选址的过程中,村民人人希望位置适中,使用方便。但是当选择到他的住房旁边时,又个个不喜欢,家庭主妇甚至持反对态度。这时,村两委商讨决定,一边采取用地补偿措施,每平方米130元;一边分头耐心细致地做好家庭主妇的思想工作,说服动员她们服从全村美化需要。拖拉机站是村内外人士乘街龙公路上车、下车的停靠站,在那里建一座公共厕所是人心所望。但是当地一些居民不同意建。可喜的是,家在当地的现任村支部书记陈定相毫不犹豫,坚定地接受两委集体的决定,起了带头示范的作用。其他村民因为用地有经济补偿,榜样有书记带头,另外六处地址很快得到了落实。村两委立即施工,陆续建成7座公厕。在清除粪缸和猪草池时,针对主妇思想不通的问题,村两委又适时作出决定:凡是自己动手,补偿每口粪池100元,每口猪草池50元。经动员,去年9月1日,村民们纷纷自己动手,仅一天就拆除250多口粪缸和猪草池,共补偿3万元。为了保持街道、公厕清洁,村两委不仅在村内各处设置垃圾桶36只,还挑选了体力强壮,肯为民服务,不计报酬的一位壮年人,每天打扫清理两次,村方付给清洁工每月工资1050元。村民们也自觉爱护公共卫生设施,如公厕里的水龙头、便纸篓至今没有遗失。总计用于改善环境卫生的投资30万元。
为了净化美化家园,该村所有大街小巷,甚至天井都进行了全面硬化,连被称为“狗粪街”也浇成了水泥路面。还新建了长1000米,宽7米的环村公路,总计全村硬化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总投资70多万元。
去年年底,该村村委主任陈文荣还慷慨垫资50万元,铺设排污水管2500多米,根据实际排污需要设置窨井,修建污水池7200多立方米,并在村外建造垃圾分拣场,进行分拣焚烧。
最近,八旬老人陈定能十分满意地对笔者说:“你住到城里,还是我住在后岸村好。我们后岸村现在是水净、村绿、环境美,空气又新鲜。”
回顾总结后岸村文明家园建设有什么经验?笔者归纳:一是村两委有凝聚力、战斗力;二是靠全村家庭主妇,发挥了“半边天”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人力投入还是资金周转,亦或是决策落实,都迎刃而解。最后笔者编了首顺口溜:
除污修建三口塘,洗菜洗衣都清爽;
引来源头清泉水,饮水卫生有保障;
清除粪缸猪草池,新建公厕美村庄;
大街小巷都硬化,夜晚路灯亮堂堂;
两改三化家园好,文明干群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