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创新就是生长素
2012-07-11 16:32:09 阅读量:390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有这样一种玻璃,被撞碎后,它会被粘住而不四处溅开伤人;还有一种中间充了空气或氮气的夹层玻璃,能够起到保温作用。

  在浙江德斯泰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卫民带记者见识了让玻璃变得神奇的产品——PVB中间膜。他如数家珍般介绍着公司产品的奥妙,一次次激发起了记者的好奇心。最近,该公司年产1万吨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项目进展顺利,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该公司自创建以来,凭借科技创新,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PVB中间膜生产厂家之一、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

  自主研发大投入

  作为新兴行业的新产品,PVB中间膜一度是国外跨国公司的“香饽饽”,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的杜邦、首诺和日本的积水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该项技术。2006年,德斯泰公司进军该领域时,国内市场已基本上被外国企业垄断。

  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德斯泰公司把策略定位在科技创新上。创新如同一剂“生长素”,促进公司茁壮成长。

  2007年,该公司自主研发成功“有机纳米蒙脱土改PVB中间膜”,此项产品被列为省级新产品。2009年,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作为我国PVB行业标准副组长起草单位,发起和参与了我国PVB行业标准的制订。叶卫民在介绍公司发展情况时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为进一步做好新产品研发,德斯泰公司通过向高校“借智”增强企业竞争力。2008年,该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建立了新材料研发中心。叶卫民说,企业的近期目标是打造万吨级的PVB树脂粉原材料生产基地。

  叶卫民说:“公司资金再紧张,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从不小气。”舍得投入,带来的是高回报。近年来,该公司的产值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企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2009年,该公司实现产值1.3亿元,到2011年,产值已逾3亿元。

  鼓励员工当“专家”

  公司员工周际亮和同事一起,将一个装满了增塑剂的蓝色塑料桶搬进了车间。打开塑料桶后,他把一根套在塑料管子上的细铜管伸进了桶口,然后打开小电动机,往机械设备里输送增塑剂。

  这个塑料桶约有1米来高,重量有180多公斤。增塑剂是该公司产品的原料。

  “喏,以前我们用的是那个大的水泵,管子口径也比较粗,加上这个桶的底部并不平整,所以每次抽取总会遗留下5公斤左右的原料。就是翻过来倒,也是很难倒干净。”周际亮的意思是这个浪费还是相当大的。

  起先,大家对这个浪费都司空见惯。年初,该公司对技术研发、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了革新,鼓励一线员工争当“专家”。

  公司的思路显然让周际亮看到了希望。他利用休息时间,对如何抽取桶内残留液体进行了摸索。他在汽车修理厂买来一个机油泵,然后接在小发动机上,同时,将原先用的大管子用小管子代替,并在小管的顶部套进一根细铜管。

  这个土办法拿来一用,奇迹出现了,桶里的液体居然被吸得一干二净。该企业有6条生产线,每条每天要用20多桶增塑剂。一年折算下来,周际亮的小发明能为企业省下1.6万公斤的增塑剂,价值好几十万元。他因此获得了公司的奖励。

  叶卫民说:“任何一位员工只要能够提出对企业生产有帮助的想法,我们都将给予资金支持,并帮助建立技术攻关小组,研发成功的给予重奖。”

  休整期间亦谋创新

  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作为中小企业,德斯泰公司在经营当中也感受到了“寒潮”的来袭。

  只有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路子,企业才有出路。公司总经理王敬峰说:“塑胶行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提高产品的品质,提升产品竞争力。”

  为此,该公司瞄准节能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于去年9月“联姻”北京大学,共同签署了“安全玻璃夹层用智能节能薄膜的开发”项目合同。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该公司决定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沉淀、休整,对公司的各项业务进行规范。即便是在休整期,创新的活动也从未停止过。目前,客户筛选、设备改造、技术支撑、工艺优化、人员整合等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如今,创新的理念已经渗透进了公司的每一个层面。为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德斯泰公司把企业内部整合为不同的“市场”,每一位员工都是经营者,员工只有在“市场”中发现项目,才会获得高收益。而员工发现的项目一旦为企业管理层所确认,就能由普通员工一跃成为项目负责人,拿到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