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演戏习俗
2009-01-02 09:54:50 阅读量:764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自古以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戏班活跃在天台城乡,年长月久形成了一种风俗。
  在那时,由于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演戏就成为民间主要的娱乐。但因为科学落后,迷信盛行,人们对各类神明十分依赖,因此演戏也就往往成为一种酬神的活动。人们为神而演戏,认为神也能看戏,高兴了就能给人们更大更多的保佑。这样,在天台城乡慢慢形成一种惯例,在各神生辰之日,必定邀请戏班开台演戏。
   演戏的场所在天台城关是各神庙,在天台农村是各族的祠堂。神庙和祠堂都建有一个颇为考究的戏台,约一丈五尺见方,离地四尺来高,四角翘檐,雕梁画栋。戏台后有排间,专供演员化妆歇息之用。
   演戏的经费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公积金,一种是临时募集。公积金有属于堡(相当于行政村)的,有属于扇(相当于自然村)的。演戏时,有的是由一扇承值年戏;有的是由一扇主管,其他各扇充资联办。
   那时的戏分寿诞戏、临时戏和灯头戏三种。寿诞戏又称正戏,就是为了庆祝某神生辰所演的戏。演寿诞戏,在戏台两角悬挂大红纱灯,临时戏则不挂纱灯。例如天台城关三月三日桥亭坑玄天上帝生辰演戏,三月十五日东门里赵元帅生辰演戏,十月十七日金庭五帝生辰演戏等等。农村中如五月十三日关帝生辰,平镇和滩岭两地必定演戏;七月初二太平乡主生辰,欢岙、铺前两地演戏;八月十三日胡公大帝生辰,天宫、方山两地演戏;十月十二日朱杨两相生辰,屯桥乡百祥庙演戏;十月二十日康元帅生日,溪南演戏等等。这些风俗在解放以后,因破除迷信,掏毁神庙,一律废除了。近年由于农村经济复苏,有些地方又悄悄恢复。
   临时戏是指不在神明生辰所演的戎,一般在欢庆丰收,欢庆某座桥梁或公共设施建筑落成时举行。
   灯头戏只盛行于原天台县三十七都(现馨安县方前镇)。灯头戏自正月初二开锣,一直演到正月底为止。
   演戏过程中还有赏钱的风俗。赏钱者有三种人:一种是刚刚中了什么功名的人和他的夫人,最早时赏二百四十文,角洋通用以后,赏六角至一元。第二种人是地方长官和外来贵客,赏钱数字更大一些。第三种是当年被神明治好疾病的人前来还愿,这种人给演员赏钱,每本戏赏一百二十文,以后赏四角或更多一些。还愿者还要在神前或台上贴红纸条,写明为何还愿,赏银钱若干。
   演戏期间要宴请戏班所有的人和外来客人,叫做戏文饭。在祠堂里演戏,如果这个氏族祖上有遗产的,就作为宴客的资金。
   戏班要去请,请的时候先和班主接洽。班主能答应最好,如果班主因为某种原因推诿,请戏的人说什么也要他们来,再不答应就要“抢戏箱”。抢戏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到戏班所在地抢,另一种是等在戏班经过的路上拦截。有时碰到两个村同时叫这个戏班,往往为抢戏箱引起械斗。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演戏挑选的日子不是神明生日便是黄道吉日,耽误了便认为不吉利。一个地方要演戏,十几、几十里方圆的人都赶去看,若是不按期演出,愤怒的观众就会敲毁该村所有粪缸,烧毁该村堆在野外的所有稻秆蓬。所以,凡是决定演戏的村庄,无论如何也要把戏班请到。
   天台的戏班在过去大多从东阳、新昌、宁海等地请来,所请的戏班主要是乱弹、高腔、徽调三种。天台本地也有一些戏班,一般都是中流社会的人士集合而成,大多唱昆腔、滩簧、词调。演出的是路头戏,只有情节,唱腔、道白都靠演员临场创作发挥。
   解放初称戏班为农村剧团,后曾称宣传队,80年代初称民间剧团,现在称民间职业剧团。解放以后,天台本地戏班蓬勃兴起,以越剧戏班为主。最盛的是八十年代初期,全县民间剧团达140多个,仅街头一个区就有38个。 (曹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