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元宵灯节趣话
2008-12-12 10:55:20 阅读量:612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元宵灯节,在我国民间十分流行。观灯起始于唐代,发展于两宋,后来成为风俗习惯。追溯其历史,灯事迟早不一,有的由古历元月十四到十六,有的由十五到十九,据《东京梦华录》和有关记述,皇帝这一天到闹市大街,事先必搭一座高达数丈的“灯棚”,上面布置各种彩灯,燃灯数万盏,这一天,皇帝坐了一顶敞轿,由几个亲信太监抬着,倒退行进,名叫“鹁鸽旋”,便于四面看人观灯。同时,还叫几个宫人上前,打发一点糖果,分发给观众,名叫“与民同乐”,事实上不过是这个皇帝久闭深宫,寂寞无聊,大臣们这些巧主意,哄着他开心而已。
      到了明清,百十种极其精美好看四周点缀着珠玉的多面球灯,基本上大都还是宋代传下来的式样。另外画幅上许多种龙、凤、鱼、鹤巧作灯,儿童竹马灯,在地下旋转不停的滚灯,和用千百只蛋壳做成的巧妙灯,用西瓜去瓢的西瓜灯,用冰琢成的冰灯,式样做法难以详述。但实物在故宫历史博物馆中还留下许多好看成串、成组宫灯式样。这个传世宫廷画卷中有用松柏枝扎成,上挂众仙庆寿的鳌山灯棚,及灯节各种杂技活动,并且还有一个乐队,一个“百蛮进宝队”,几个骑竹马灯演《三英战吕布》、《货郎推小车》古典戏文故事,画出好些明代北京民间灯节风俗面貌。
       到了民国时期,对于灯的要求和制作器材有了些改变,节日依旧照时令举行,意义已大不相同了。我个人童年见到的还有许多灯景,具有历史意义,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就我们天台来说:龙灯、狮子、麒麟、舞马、抬阁等我所知道的在省内和台州府内还是小有名气的。尤其是抬阁,每逢春节、元宵节各居民、街道多有自己的灯。由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全城爆竹阵阵,有的还到大户人家及热闹场所去“抬阁”、敲鼓亭、舞狮及舞龙,晚上还在始丰溪畔船埠头“放水灯”。吃罢晚饭,夜色来临,始丰溪两岸灯火辉煌,水中木船,竹排头尾相连,从麻车王“近水楼台”到溪头船埠,无论是大人或小孩,人人都将手里拎着的几盏浮板纸灯放到始丰溪的水面上,有的在船、排上放灯,也有的在溪岸上放,让其顺风顺水漂流而去,直至漂向远方。届时始丰溪水面上红灯盏盏,烛光浮影,与倒映水中的两岸灯光交相辉映,映红了始丰溪和“近水楼台”,直至“清溪落雁”,也映红了我们喜悦的脸庞。元宵节如遇下雪,天台人还有个习惯“放雪灯”,如同放纸鹞那样用做好的篾制纸灯,内有蜡烛,随风飘荡,飘向天空,飘向远方。
       更有趣的是天台城内还有一个地方特色,元宵节的晚上,当年娶的新娘又重新打扮,晚饭后坐在新房内直至半夜,由各地游客前来观看和评论长相、容貌与打扮。由此在天台城关还留传着一首评论新娘新郎的民谣:“燕啊燕,飞过天,天门关,飞过湾,湾头白,飞过麦,麦头摇,飞过桥,桥上打花鼓,桥下娶新妇,新妇娘,多少长?三层楼屋平栋梁,新郎官、多少长?戴上高帽平桌横”。夸张形容新郎比武大郎矮三分,而新娘比四金刚高一、二倍的趣闻妙语。
       新中国成立后,元宵节几乎和“五一”劳动节等盛大节日相提并论。传统元宵节灯会的地方特色也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改革创新。特别是随着电力事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前一些纸糊、篾制灯被烟花、电灯、霓虹灯等所取代。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每逢节日,天台县城的大街小巷、闪烁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始丰新城和“落雁”“石梁湾”公园等许多地方树上有灯,灯中有花,火树银花不夜天,似进入了童话世界,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