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日” 首游天台山(二)
2011-05-11 09:23:35
阅读量:286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许尚枢
三、神妙的人文金名片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天台在台州立县最早,儒学积淀深厚。早在汉朝高察隐居北山,建读书堂。南朝初顾欢开设台州最早学馆于楢溪之畔(今欢岙),聚徒施教,弘扬儒学,每期常近百人。他写的《夷夏论》崇仙辟佛,引发了全国上自朝廷下及释道的大讨论,对于促进道教义理化和三教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是台州文化教育的启蒙者。至梁有昭明太子著书于开岩,唐有李白隐读于华顶,宋有陆游采药于桐柏。尤其是理学大师朱熹三至天台,从释、道二教中汲取营养,丰富了理学内容;同时拜访硕儒徐大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广收潘时举等为徒,敷扬文教,引发了办学热和科考热。天台一时书院林立,弦诵不绝,仕进频繁,理学勃兴,赢得了“小邹鲁”的美称。当今这座东汉古邑又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
钟灵毓秀,天台人才辈出。据统计,台州府志共立传5221人,其中天台1041人,居第一,外加一大批寓贤。他们既是天台胜境的欣赏者,又是天台胜境的宣传者和开发者,更是天台山文化的创造者。东晋白云先生点拨王羲之书法。唐代诗人寒山子隐居寒石山70余年,声名及于大洋彼岸;项容为水墨山水画派创立者之一。宋代陈景沂(吴咏)写有世界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禅僧济公,戏佞济贫,诗文广为人们传诵,民间尊为“活佛”;赵汝适《诸藩志》是中国第一部海外交通风物志;贾似道《促织经》是世界第一部有关蟋蟀的昆虫学专著;刘志方是浙派音乐的开创人物。明初学者徐一夔,以布衣任杭州府学教授,文名满江南;鲁穆人称“鲁铁面”、“霹雳手”;范理有“江南清官第一”之誉;庞泮直声动天下,所著《石壁谏垣稿》是一部有关勤政廉政的力作;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及《幽溪别志》既记载山形地貌,又叙述释道教派及典祀,地域上旁及剡越诸山,属于成熟的山志之作;紫凝道人宗衡的《易筋经》是中华武术气功的第一部专著。清代反对文字狱的奇士齐周华的《名山藏副本》,为劫余硕果仅存之作,奠定了他在纪游文学史上巨匠的地位;齐召南精于史地之学,所撰《水道提纲》是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后又一部水系巨著,弥补了魏著疏于东南和边陲的不足。他们的著述,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天台山文化所拥有的学术价值及其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
所有这些,不能不吸引愈来愈多的学者、文人和官员来山寻幽访胜。早在东晋,王羲之、支遁、许迈等结伴游山,带动三教人士漫游台岳。南朝刘宋时,永嘉太守谢灵运率领五百多人开山凿道,沟通了台越旅游线,堪称赴天台山第一个大型旅行团。从唐代开始,天台历史上出现过三次规模相当大的旅游热潮。一是唐代李白、孟浩然、刘禹锡、陆羽等三四百位骚人墨客载酒扬帆,击节高歌,走出了一条游山采风的“唐诗之路”。二是唐宋两代,韩、日僧人和朝野掀起的一股经久不衰的对天台山的“朝拜热”,成为当时“国际宗教之旅”的一大热点。三是明代万历以后至清代前期,伴随着经济发展、水陆交通的改善和崇尚实学、追求自由的思潮的兴起,一股以文士官员为主的旅游热再度在天台山出现。入山游览的有地理学家、旅行家王士性和汤显祖、黄宗羲、王思任、陈子龙、石涛、潘耒等一大批名人。他们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多才多艺,又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故其旅游活动表现出鲜明的“旅游化”倾向。其中徐霞客的台岳之旅,更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