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南社区有常住人口2276人,外来人口1300多人。因为人数众多的常住人口和流动性极强的外来人口,社区计生工作在客观上难度大大地增加了。但是该社区却能够将其克服,并将工作做到近乎完美,这中间的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近年来,该社区加强宣传教育,完善规章制度,救助计生贫困家庭,“关爱女孩行动”,落实奖抚政策,创建计生和谐社区等方面开展计生工作,大力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程,坚持把落实计生国策方针和关心帮助每一位社区居民的生活相结合,体现计生工作的人性关怀。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初步实现了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大渗透、大融合的管理服务格局,倾力打造桥南社区优质服务品牌,走出了一条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
在宣传方面,该社区追求宣传活动的多样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载体,广泛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以普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现代生育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该社区负责人认为:“宣传如果单单是用生硬的文字表达的话,那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因此,该社区的计生工作者尝试着各种新的宣传方式,试图能够让人们更容易地接受相关的计生知识,如创办新型人口学校,举办计划生育“双基工程”、“两免”等知识竞赛。
该社区还建立了一支热心计生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她们中既有退休的老同志,也有经商有道的能人,还有社区的文艺爱好者。而这些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成为了社区计生协会的中坚力量。通过文艺表演,她们为社区的计生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该社区文艺爱好者自编自导了《四姐妹讲国策》、《五婆话媳》、《生育文明歌》等节目,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直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例子,把计生国策惟妙惟肖地演绎出来,深受社区群众的喜爱,并使群众加深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解。
在全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也是桥南社区计生工作的一大特色。社区为每一幢楼都设立一个主抓计生工作的楼长和联系员,他们对自己所管辖范围的所有育龄妇女都进行了解,提供相应的服务,并将相关的材料输入电脑数据库进行备案。
年初,该社区的居民小华失去了父亲,而他8年前就已经失去了母亲,现在14岁的他成了一名孤儿。年少的小华连父亲的丧事都无法料理,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更是无处着落。计生协会的叔叔阿姨们得知后,马上为他提供帮助,同时还联系到一位上海的慈善家与小华结对,帮其渡过难关。
在桥南社区南边的田野上,搭着许多低矮的油毛毡棚,那里居住着一批“特殊”的居民。他们是来自安徽、江西、四川等地的拾荒者,这些人靠捡破烂和拾垃圾为生,辛苦一年下来却没有多少积蓄,更舍不得花钱买一张回家过年的车票。每年大年三十,为了让这些拾荒者也能像社区居民一样过上一个热闹的年,社区计生协会的大姐们都会放下自家的年活,包好饺子,请没回家过年的拾荒者们吃年夜饭。除了过年过节、台风暴雨,在平时计生协会的成员们也会经常上门嘘寒问暖,宣传计生知识。如今,这些“居民”都摘下了“超生游击队”的帽子。有的人还一起参与宣传计生工作。一位来自江西的妇女由衷地说:“大姐们以后不用经常来,这样太麻烦了,我们能管好自己的。”
桥南社区还成立了市民监督员,参与宣传和监督计生,真正做到了全民抓计生。正是这样一件件细微的小事,堆积起桥南社区人性化的计生大业。它的成功再一次说明计生工作这件“天下第一难”事,也可以得到很好解决。(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