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的评判,雄才伟略,圆滑奸诈,还透着真诚和一点小可爱。对赵云的评判,有胆有谋,智勇双全,但在三国里为何不彰显,主要是给刘备当保镖居多,是一个悲情英雄。对东吴方的评判,尽管没有曹、赵那样突出,倒也比较诚恳。
千人看哈姆雷特有千面形象,的确。
(姚赵形)
英雄者,三国辈出!
说起三国的英雄,第一个不能不提的是曹操。一出场就有胆有识,只身去杀董卓。事败后,逃逸,途中杀吕伯奢一家人,心狠手辣,露奸雄嘴脸。一句“宁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千百年后仍令人无限唏嘘。曹操行为令人不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人的自私本性暴露无遗的时代,曹操对否,错否?今天读到这句话,我还是很佩服曹操,他说出了当时全天下人藏着、掖着不敢说的大实话。这句话与其说是拷问曹操的灵魂,不如说是对人性的思考!后来的曹操逐渐顺风顺水,迎献帝,灭袁绍,北征乌桓,南拒孙吴,西讨蜀汉,成霸业之势。虽如此,他却至死未将献帝换掉,自己做皇帝,足以见他的睿智。他把他做皇帝的这个宿愿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壮年时的曹操曾经和寄人篱下的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他说:“二袁,刘表,张鲁,刘璋皆豚犬,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中也只有他敢说出这样的话。曹操雄才伟略,圆滑狡诈,但其中还透着真诚和一点小可爱。如果单单说他残暴不仁,那他手底下何以人才济济?这是我读《三国演义》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刘备这边的英雄,我最喜欢的是赵云。一来我姓赵,二来他也的确出彩!白马银枪,少年英雄,长阪坡一战,他单枪匹马突入曹营,如入无人之境。只此一战,华夏扬名,常山赵子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智取桂阳,护刘备往江东娶亲,跨江截阿斗,经略西蜀,据汉水两次冲踏敌营,均是有胆有谋,堪称智勇双全。昔日曹操在长阪坡上指着赵云说:“我部下为何无此猛将?”爱慕之情,溢于言表;当阳桥边,刘备怒摔阿斗,“为尔黄口小儿,几折我一员大将”。汉水旁,刘备赞曰:“子龙浑身是胆!箕谷道,曹兵望风而逃……夫英雄者,当如此!”赵云在三国里功绩之所以不很耀眼,主要是因为没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观其一生,替刘备当保镖的日子居多。虽屡屡保得刘备逃出生天,但终不如一方开疆扩土的诸侯。假使刘备当初让他守荆州的话,就不会有关羽失荆州,走麦城,更不会有陆逊火烧连营了!然而,历史不能假设!赵云是个悲情英雄,惜哉!
再看东吴这边,初看之下,似乎没有顶尖人才,然而东吴不仅在三国里常占上风,而且是三国里寿命最长的国家!它虽缺乏顶尖人才,但次一级的人才却比比皆是!而且它未出现像蜀汉那样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也没有魏国司马氏一家独大的现象。隔一段时间,众文臣武将里总有一个领军人物。周瑜死了有鲁肃,鲁肃死了有吕蒙,吕蒙死了有陆逊,虽才智逊孔明一筹,但均能独当一面!尤其是陆逊,为一儒生,但胸怀百万兵,才堪大用!初吕蒙白衣渡江赚关羽时逊已建功,协助吕蒙完成了夺荆州杀关羽的大计。后又在虢亭之战中,被孙权拜为大将,领兵与久经战阵的刘备对垒。一把火烧得刘备退回白帝城,六十万人马所剩无几,从此再也无力东侵!刘备也因此羞愤交加,病死白帝城,三国版图巩固。这一战是蜀汉政权的转折点,刘氏彻底丢了荆州,只能偏安一隅,沦为一地方政权;这一战也是东吴政权的转折点,无论是魏还是蜀汉,都不敢再小瞧占住荆州的孙家基业。陆逊也北拒曹魏,西连蜀汉,成就了一生伟业!少年书生的陆逊,让世人见识了儒生的力量,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智谋远胜于武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已经远逝,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遐想和沉思!时至今日,我仿佛仍能听到穿越时空传来的三国的厮杀声,一个个活生生,鲜明的,有血有肉的面孔从我眼前走马灯似的飘过,那是什么?慷慨悲歌,快意江湖?挥洒真性情,引颈图一快?还是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叫阵便骂老子娘?或者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哀?再或者是王侯们用残暴和假仁义尽情愚弄布衣百姓的游戏?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