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舆情收集引导机制,在全县597个行政村建立乡土宣讲员制度,收集民情,疏导民意。
2.建立情报信息畅通机制,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情报畅通网络,及时研判舆情、掌握舆情动态。
3.建立上下沟通机制,建立由全国各大主流媒体记者及相关人士组成的媒体人才信息库,主动沟通,积极拓宽外宣渠道。
4.建立应对能力提升机制,把提升各级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夯实基础,切实提高干部能力。
5.建立新闻发布机制,加强管理,规范新闻发布流程。
6.建立县内舆情宣传管理机制,研判舆情,把握舆论导向。
7.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分级负责,共同推进舆论引导工作。
8.建立对外主动宣传机制,搭建特色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9.建立“三化六重点”平安创建机制,是全县面上社会稳定工作机制,是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总机制。
庞学铨:原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基层舆情环境建设是综合系统的工作,有四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舆情收集,包括舆情来源和舆情收集渠道:事件所在地或周边的舆情、日常舆情、媒体(外界)舆情。
正确的舆情研判,在舆情收集基础之上,作出正确的舆情判断,找出舆情具体指向的主要问题、焦点,还要考虑事件的影响及程度。
舆情应对,政府对事件处置的时效、态度以及力度是事件处置的基础与关键,信息透明是事件处置的通道与保障。政府要有公信力做好舆情引导,及时真实准确发布信息,以客观真实的信息消除猜疑、谣言。
善后处置,包括事件发生主体是否对处置的结果感到满意;政府部门、政府工作人员对事件的认识,处置的态度;民众的意见;媒体的氛围等。
基层舆情环境建设应持三个观念:1.以主动应对化解可能的危机,切忌防范性堵塞与辩护性解释,用事实引导。2.以平等对话态度对待舆情,切忌居高临下与先入为主倾向。3.以辩证观点看待互联网,使之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汇集民智、疏导民怨的好媒介,成为决策参与的好帮手和官民互动的重要窗口。
天台“2·18”事件处置成功应对中,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力量全力投入和善后处置妥善是前提。准确研判舆情,及时发布真实权威的信息,使媒体和群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及处置进展,消除猜疑、增强了政府公信力,与天台县近年来所建立的以行政村为基础的舆情搜集、疏导机制直接相关。借助主流媒体,发挥综合宣传效应,营造了良好的媒体及舆论氛围。各部门、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强大合力,保证了事件应对和舆情处置全过程的高度协调。
易益典: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天台对于舆情环境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提出的“八加一”机制,有很多优势。
1.立足点高,层面高。把舆情环境建设置于整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建设中来考虑。
2.内容比较全面,涉及到日常舆情环境建设和突发事件舆情环境建设。以积极的态度构建舆情环境建设体系,从源头上维护社会舆情的稳定。
3.“八加一”机制比较完善,从舆情搜集到责任追究,形成非常紧密的链条关系。
华宣飞: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
1.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识和谐舆论环境建设课题。对一个县域地区来说,经济建设总体上又好又快发展中夹杂着各类矛盾,在这样的现实发展环境中,和谐舆论已经成为重要的软实力、硬支撑,和谐舆论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战略性课题。从正面宣传科学发展观在当地的生动实践,为新的实践提供舆论推动;做好各类负面事件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促进事件妥善解决和社会矛盾化解,为经济社会发展管理提供警示和经验。
2.从社会管理本源本职构筑和谐舆论环境建设的根本基础。近年来和谐舆论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一些地方把舆论环境建设仅仅作为舆论工作本身来对待,割裂了舆论环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根本联系,使得和谐舆论环境建设难以获得根本性的基础。因此,必须从社会管理的本源本职着眼,寻找、挖掘、宣传正面舆论焦点,以有效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回馈、促进社会管理的本原发展和本职提升,形成舆论环境建设和社会管理实务相互促进、互为推手、相得益彰的良性格局。
3.从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把握和谐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是和谐舆论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突发事件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面临着十分开放的传播语境。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当前的客观条件、现实基础和现实困境,探索突发事件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的现实路径。这就要求掌握舆论引导话语权和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设。
4.增强干部队伍新闻素养提高和谐舆论环境建设能力。如果社会管理和政治理念落后于经济进步,将导致负面舆论激增,须从政法思维主导转向意识形态思维主导,打赢互联网时代的“政府公信力保卫战”。新闻素质逐渐成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王哲平: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新闻系主任、教授
在“危机”时刻,正确发挥媒体的力量,保障信息供给,是政府提升“减震”、“抗震”能力的有效手段。
突发性公共危机爆发时,每一个关注危机事件的人牵挂的事情有两个:一是作为实体的事件本身进展情况,二是关于危机的信息。公众求助政府,希望解决实体层面的危机;公众求助媒体,则是希望得到关于危机的信息。如果没有权威、有效的信息供应,那么各种流言就会乘虚而入。
天台县委、县政府通过“八加一”机制,积极、主动、巧妙地应对和处置“2·18”事件,化解矛盾和危机,为我们提供了网络传播时代舆情引导的范例。
过去我们习惯于把正面信息传达给大众,而掩盖负面的内容,但是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意见都会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旧观念。虽然互联网也存在不实信息,对政府或政策进行诽谤或诋毁。倘若缺乏官方权威的声音去澄清,网络传播自然产生让民间恐慌的负面效应,进而被网络舆论牵制而丧失主动权,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并积极回应民间的质疑,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在新媒体时代,执政理念需要转型,媒体战略不是短期的危机应对策略,而是政府长期的新闻政策。要充分重视和运用传媒的议程设置来引导舆论。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省社会学会会长、研究员
如何构建良好舆情环境是我们社会建设、社会发展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舆情环境建设必须要做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把制度程序化、规范化。
天台这次 “2·18”事件处置的做法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学习。1.透明、公正,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满足全体百姓对这次事件真相的知情权、监督权。2.照应舆情,“2·18”事件发生后,受到社会极大关注,天台县积极照应,构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局面。3.公共效劳,以百姓、以社会意志为导向,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宗旨。4.整合信息,事件发生后,天台县委、县政府能作出及时回应。
张芹:浙江传媒学院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基层舆情环境建设是一个常规工作,不仅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它是涉及到全民的一项工作,也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一项工作。应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掌握舆论主导权。在体制建设上,把互动性做得更强一些;主动培育意见领袖、信息员,引导舆论走向;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时,增加引导舆论设置;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络媒体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
王柳:杭州市委党校讲师
在新形势下,宣传系统要从新闻控制转为新闻策划和测控,体现在执政理念的变化就是把舆论引导放在更大的社会治理这个层面。
1.非常态下的媒体关系是建立在常态之下我们与媒体建立的畅通的沟通渠道,天台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积累。
2.舆论引导在突发事件中是难于事件处置,天台的《舆论环境建设》在课题上是有破题作用,符合国内的主流趋势。
3.在突发事件处理中,政府与媒体、与民众要树立平等合作的姿态和立场,适当放低自己的姿态比技巧更重要。
4.互联网出现后,整个舆论环境、媒体环境出现很大变动,需要我们适应新形势,把握时代特征。
5.我们要牢牢把握主流媒体的阵地,通过主流媒体让我们自己的声音变得更有说服力。
陈立旭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近年以来,天台在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舆情环境安全建设,取得了成功。天台的实践表明:
第一,舆情安全建设必须纳入到基层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做。
第二,必须通过建立和健全体制机制来推进舆情安全环境建设。不能被动应对舆情问题,要形成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机制。
第三,基层舆情安全建设必须体现时代特点,尤其是数字化媒体时代的特点。数字化传播的平等性打破了传统的舆论垄断,舆情分析、舆论引导的难度都大为增加。
章巧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做大、做强主题宣传需要在主动性上发挥作用,前提是整合原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资源,形成宽松、良好的舆论环境。对县域内出现的舆情可以深化,学习天台的“八加一”机制。通过加强正面舆论引导,控制县域内的虚假信息和不良言论,不使小道消息形成炒作,个体问题发酵成群体性事件。
突发事件发生后,进一步加强体制建设、健全相关机制,尤其是在舆情的搜集、研判和处置的基础上做好舆情反馈、评估、考核,跟进相关的机制建设。进一步有效发挥舆情收集点的作用,加强对舆情的研判、梳理、应对并可形成初步处置意见。发挥好意见领袖的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发挥好网络把关人的作用,网站的管理员、版主做好把关工作,对虚假信息、不良言论做好筛查、筛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