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实施两年塑料袋身影依然随处可见
2010-08-27 16:53:07
阅读量:284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为遏制“白色污染”,2007年12月31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严禁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近日笔者在走访了几处水果摊、菜市场以及超市之后,发现“限塑令”实施两年多,虽然成效明显,但“死角”难除,许多消费者积习难改,塑料袋的使用依然普遍。
死角 水果摊,与人“方便”,于己“方便” 要去买些水果了,是自己带一个篮子或是购物袋,还是直接问摊主要塑料袋呢?也许在“限塑令”刚刚出台,“白色污染”被频频提到之时,会有人在买水果前产生上面的想法,但现在,是否还有人纠结于此?“哪里会有人自己带篮子袋子的?有时顾客还会多要几个塑料袋呢。”这是三江超市附近一家水果摊摊主的回答。
当问及已出台两年有余的“限塑令”时,摊主显得略微惊讶的说:“几年前好像是有那么一回事,不过当时我也没见有多少人自带篮子、袋子来买水果的,这‘限塑令’也就说说而已,真正执行起来对大家都很不方便。”该摊主告诉笔者,在称量、装放水果时,塑料袋少不得,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把几种不同的水果装在一起,尤其是水果软硬程度不同,就像苹果与草莓放一块,很容易将草莓压坏。
据了解,该摊主平时给顾客免费提供两种塑料袋,一种是红色较薄的普通塑料袋,另一种则是自己订制“环保型”塑料袋,平均成本达到几角一只,但他也从未想过要向消费者征收费用,“有谁出门还时常记得带几个袋子拎几个篮子的?模糊一点才好做生意啊。”该摊主感慨道:“塑料袋怎么禁得了,我们在上面有人来检查时,把普通的塑料袋一藏,拿出环保袋,过后普通的塑料袋又是照用不误。”
笔者随后走访了附近街巷的水果摊,发现确实很少有消费者自备袋子,而摊主也都在顾客挑拣水果后,非常自然地为他们装入塑料袋,有摊贩表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免费提供塑料袋也是为了做生意啊。”这诚然方便了顾客,也给摊贩带来“方便”,然而真正不方便的却是我们整个的环境,我们未来的生活。
死角 菜市场,“限塑令”形同虚设 走进我县各大菜市场,笔者发现,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如彩旗般悬挂于各个摊位上。卖果蔬、鱼肉的商户把白的、红的、绿的塑料袋挂在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随手扯下一个袋子,装了东西就递给顾客。菜市场中,几乎每个顾客手里都拎着塑料袋,多者可达四五个。在这里,塑料袋的市场似乎丝毫没有受到“限塑令”的影响。
据了解,农贸市场里提供的塑料购物袋很多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就是通常所说的超薄塑料袋,最便宜的那种,一元钱可以买到100只袋子。当笔者问及袋子收不收钱时,摊主们均摇手表示不收:“这种袋子成本都比较低,免费送给顾客也花不了多少钱。”农贸市场的一位摊主还表示,如果商户坚持要有偿提供塑料袋,顾客就会到别家买东西,“如果因为塑料袋的问题丢了生意,那就太不划算了。”
而顾客们对袋子也是来者不拒,并表示用塑料袋装东西很方便。一位顾客告诉笔者,自己也是知道“限塑令”的,“可是拎篮子买菜太麻烦了,再说,一些豆子啊,豆腐啊,鱼啊什么的,不给塑料袋,让我怎么拿回家啊?”
菜市场这一限塑死角的确比较难以消除,消费者不习惯自备袋子,而且很多场合不用塑料袋也确实太过麻烦,摊主也习惯在顾客挑选物品时递上塑料袋,这在卖主与消费者之间已经成为了一种潜意识。在这里,“限塑令”形同虚设,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除了加大执法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会公众限塑意识,形成人人拒绝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良好氛围。
死角 超市,
手撕袋“李代桃僵” 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实施以来,超市也许是“限塑令”成效取得最好的地方了。笔者走访了我县几家大型超市,看到各大超市确实都在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各种不同型号的购物袋在收银台上放着,收款前,收银员都会向消费者询问是否购买环保塑料购物袋。前来购物的市民们也遵守着“限塑令”的规定,要么自带购物袋、手提包,要么购买使用超市提供的塑料袋,后者认为虽然要多花点钱,但是方便得多。
然而,限塑令在超市同样存在死角。虽然收银台上的购物袋是有偿的,但是用来盛放生鲜食品的手撕平口袋却成了一些顾客手中的免费替代品。手撕袋是超市中散装果蔬等称量时必备之物,然而这给了一些不愿意购买塑料袋的顾客有了可乘之机,他们会多撕下几个手撕袋用来装其他物品,而超市的工作人员也不会刻意提醒顾客:手撕袋只能用于装生鲜。在收银台上,笔者就看到了一位顾客拿手撕袋装零食、纸巾等物品。据了解,三江超市一般都有十卷手撕袋同时供顾客使用。
三江超市的经理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自限塑令公布以来,超市就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塑料购物袋实行有偿使用。“有目的来购物的人多会自带购物袋,这部分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在早上晚上时比例较高;很多随意到超市买点东西的年轻人多半是要买购物袋的。我们如果发现有人用手撕袋装其它东西有时也会去阻止的。”然而,受到阻止的顾客少之又少。
超市手撕袋,不经意间也成为了“限塑令”的一处死角。
大家谈:如何消除限塑死角 在强制性的“限塑令”面前,无节制使用塑料袋的现象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遏制,然而在上述几处“死角”面前,“限塑令”显得那样无力。是执法不力?是消费者积习难改?是生产者不知节制?大家各有各的说法。
有人认为,“限塑令”之所以会遭遇目前的尴尬局面,是因为“限塑令”只限制“使用”,并没有限制“生产”,更没有规定塑料袋提供者、使用者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也有消费者认为,完全消除塑料袋使用死角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大家不是不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性,只是要改变一个已养成的习惯谈何容易。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但是不采取措施,那它将永远成为一个难题。有关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制定必要的监督措施,对生产、提供、使用者制定处罚措施;另外,要开发推广篮子、纸袋子等塑料袋的替代品,并要求建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限塑环保基金”,即商家将出售塑料袋盈利的一部分回馈环保事业,与消费者共担环保责任。
此外,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向他们征求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方法。“完全不用又做不到,让厂家多生产可降解的塑料袋,那样就不容易造成污染了。”刚买完菜的徐女士表示,“最好能提供环保的袋子,既方便又无害。”也有人提到,执法部门应当加大打击塑料袋流通环节的力度,不能立法严而执法宽,那样会让人们抱着侥幸心理,还需要加强监督。
消除塑料袋使用死角,并不是某个摊位或者某个超市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若是每个人在购物前都能记得带上袋子,克制使用塑料袋的习惯,相信终有一天,“白色污染”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死角 水果摊,与人“方便”,于己“方便” 要去买些水果了,是自己带一个篮子或是购物袋,还是直接问摊主要塑料袋呢?也许在“限塑令”刚刚出台,“白色污染”被频频提到之时,会有人在买水果前产生上面的想法,但现在,是否还有人纠结于此?“哪里会有人自己带篮子袋子的?有时顾客还会多要几个塑料袋呢。”这是三江超市附近一家水果摊摊主的回答。
当问及已出台两年有余的“限塑令”时,摊主显得略微惊讶的说:“几年前好像是有那么一回事,不过当时我也没见有多少人自带篮子、袋子来买水果的,这‘限塑令’也就说说而已,真正执行起来对大家都很不方便。”该摊主告诉笔者,在称量、装放水果时,塑料袋少不得,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把几种不同的水果装在一起,尤其是水果软硬程度不同,就像苹果与草莓放一块,很容易将草莓压坏。
据了解,该摊主平时给顾客免费提供两种塑料袋,一种是红色较薄的普通塑料袋,另一种则是自己订制“环保型”塑料袋,平均成本达到几角一只,但他也从未想过要向消费者征收费用,“有谁出门还时常记得带几个袋子拎几个篮子的?模糊一点才好做生意啊。”该摊主感慨道:“塑料袋怎么禁得了,我们在上面有人来检查时,把普通的塑料袋一藏,拿出环保袋,过后普通的塑料袋又是照用不误。”
笔者随后走访了附近街巷的水果摊,发现确实很少有消费者自备袋子,而摊主也都在顾客挑拣水果后,非常自然地为他们装入塑料袋,有摊贩表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免费提供塑料袋也是为了做生意啊。”这诚然方便了顾客,也给摊贩带来“方便”,然而真正不方便的却是我们整个的环境,我们未来的生活。
死角 菜市场,“限塑令”形同虚设 走进我县各大菜市场,笔者发现,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如彩旗般悬挂于各个摊位上。卖果蔬、鱼肉的商户把白的、红的、绿的塑料袋挂在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随手扯下一个袋子,装了东西就递给顾客。菜市场中,几乎每个顾客手里都拎着塑料袋,多者可达四五个。在这里,塑料袋的市场似乎丝毫没有受到“限塑令”的影响。
据了解,农贸市场里提供的塑料购物袋很多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就是通常所说的超薄塑料袋,最便宜的那种,一元钱可以买到100只袋子。当笔者问及袋子收不收钱时,摊主们均摇手表示不收:“这种袋子成本都比较低,免费送给顾客也花不了多少钱。”农贸市场的一位摊主还表示,如果商户坚持要有偿提供塑料袋,顾客就会到别家买东西,“如果因为塑料袋的问题丢了生意,那就太不划算了。”
而顾客们对袋子也是来者不拒,并表示用塑料袋装东西很方便。一位顾客告诉笔者,自己也是知道“限塑令”的,“可是拎篮子买菜太麻烦了,再说,一些豆子啊,豆腐啊,鱼啊什么的,不给塑料袋,让我怎么拿回家啊?”
菜市场这一限塑死角的确比较难以消除,消费者不习惯自备袋子,而且很多场合不用塑料袋也确实太过麻烦,摊主也习惯在顾客挑选物品时递上塑料袋,这在卖主与消费者之间已经成为了一种潜意识。在这里,“限塑令”形同虚设,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除了加大执法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会公众限塑意识,形成人人拒绝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良好氛围。
死角 超市,
手撕袋“李代桃僵” 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实施以来,超市也许是“限塑令”成效取得最好的地方了。笔者走访了我县几家大型超市,看到各大超市确实都在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各种不同型号的购物袋在收银台上放着,收款前,收银员都会向消费者询问是否购买环保塑料购物袋。前来购物的市民们也遵守着“限塑令”的规定,要么自带购物袋、手提包,要么购买使用超市提供的塑料袋,后者认为虽然要多花点钱,但是方便得多。
然而,限塑令在超市同样存在死角。虽然收银台上的购物袋是有偿的,但是用来盛放生鲜食品的手撕平口袋却成了一些顾客手中的免费替代品。手撕袋是超市中散装果蔬等称量时必备之物,然而这给了一些不愿意购买塑料袋的顾客有了可乘之机,他们会多撕下几个手撕袋用来装其他物品,而超市的工作人员也不会刻意提醒顾客:手撕袋只能用于装生鲜。在收银台上,笔者就看到了一位顾客拿手撕袋装零食、纸巾等物品。据了解,三江超市一般都有十卷手撕袋同时供顾客使用。
三江超市的经理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自限塑令公布以来,超市就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塑料购物袋实行有偿使用。“有目的来购物的人多会自带购物袋,这部分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在早上晚上时比例较高;很多随意到超市买点东西的年轻人多半是要买购物袋的。我们如果发现有人用手撕袋装其它东西有时也会去阻止的。”然而,受到阻止的顾客少之又少。
超市手撕袋,不经意间也成为了“限塑令”的一处死角。
大家谈:如何消除限塑死角 在强制性的“限塑令”面前,无节制使用塑料袋的现象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遏制,然而在上述几处“死角”面前,“限塑令”显得那样无力。是执法不力?是消费者积习难改?是生产者不知节制?大家各有各的说法。
有人认为,“限塑令”之所以会遭遇目前的尴尬局面,是因为“限塑令”只限制“使用”,并没有限制“生产”,更没有规定塑料袋提供者、使用者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也有消费者认为,完全消除塑料袋使用死角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大家不是不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性,只是要改变一个已养成的习惯谈何容易。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但是不采取措施,那它将永远成为一个难题。有关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制定必要的监督措施,对生产、提供、使用者制定处罚措施;另外,要开发推广篮子、纸袋子等塑料袋的替代品,并要求建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限塑环保基金”,即商家将出售塑料袋盈利的一部分回馈环保事业,与消费者共担环保责任。
此外,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向他们征求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方法。“完全不用又做不到,让厂家多生产可降解的塑料袋,那样就不容易造成污染了。”刚买完菜的徐女士表示,“最好能提供环保的袋子,既方便又无害。”也有人提到,执法部门应当加大打击塑料袋流通环节的力度,不能立法严而执法宽,那样会让人们抱着侥幸心理,还需要加强监督。
消除塑料袋使用死角,并不是某个摊位或者某个超市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若是每个人在购物前都能记得带上袋子,克制使用塑料袋的习惯,相信终有一天,“白色污染”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