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情怀
2010-04-17 08:58:10 阅读量:904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许绪友同志几十年来,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力,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即使是退休以后,他仍无怨无悔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着他的一片赤诚……
党叫干啥就干啥
1953年,许绪友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五十余个春秋中,由于工作需要,他当过教师、校长、总工会组宣部部长、教育工会主席、城关区委宣传委员、县委宣传部干事,山河、城关镇、新建、花市公社和城郊、平桥等区、乡书记兼主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目前还担任着县老协会长。从教育战线到机关,从机关到区乡,又从区乡到机关,每次工作调动,老许都是愉快地走马上任,不需要组织谈话做工作,从不讨价还价,从没有半句怨言,并且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四十多年工作时间里,他有24年在农村,但他都比较安心,没有一次向组织上提出要求调动。他始终认为,调动是根据党的工作需要,不是按照自己的需要。
  1957年他从机关第一次调到农村,也就是从县委宣传部调到山河乡,工作从有规律的上下班,到生活无规律的日夜工作,从不习惯到习惯。他经常夜里十点多钟听县、区电话会议,然后立即出发,将会议精神传达到各村,一干就是天亮,但第二天他仍带头去检查落实工作和劳动,从没叫苦叫累。“文革”后期,他从新建公社调到花市公社,当时,他对那里情况不了解,曾听别人讲,那里是全县三个贫困乡之一。当地水利条件差,技术落后,交通不便。他到任后,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决心解决好该乡的水和路的问题。于是他发动全乡男女老少找水源、建水库、挖山塘、修机埠、筑渠道,三年共建起大小水利工程二十多处,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后来,该乡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1970年,他被调到平桥公社工作,当时该公社承担里石门移民任务最重,并且要调集民工到街头、屯桥、鹤楼去修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靠群众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人民赋予我权力,我就应该为群众谋福利”。许绪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工作中心里总是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努力为群众谋利益。他深知:民以食为天。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于是他便积极探索粮食稳产高产经验,认真钻研农业科技知识,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注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每到一处,他都把兴修水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1980年,他从农村调到县委组织部工作。1984年机构改革后他又被调到县委老干部局工作,任老干部局局长。有人劝他说,这是个新机构,老干部局管理服务对象是老革命、老领导,他们资格老,职务高,工作难度大,麻烦事多,你现在年纪大了,还是在组织部再干几年算了。但老许还是那句话:“我是共产党员,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于是他虚心学习,密切联系老干部,不厌其烦地工作,走访慰问老干部,耐心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要求,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晚年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落实他们的政治和生活待遇,组织老干部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并开始着手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办老年大学,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将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赢得了老干部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扬。1985年,老干部局初评为县级机关中第一家文明单位。
1991年1月的一天,县委组织部的负责人找到尚在老干部局局长任上的许绪友谈话,告诉他组织上批准他退休的同时,征求他意见:办了退休手续后,能否留下来参加城关地区的拆迁工作,希望他回家与老婆商量一下。谁知老许竞毫不犹豫地说:”党叫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是从来不同老婆商量的,明天我就去拆迁指挥部。”于是,他来到拆迁指挥部。在拆迁指挥部,他没请过一次假,也没迟到过一次。他不会骑自行车,每天步行好些路提前几十分钟上班,扫好地,泡好开水,热情接待群众,认真开展工作,无论风霜雨雪,还是酷暑寒冬,他都坚守岗位。十年来,他参与了拆迁人民东路、工人路中段、下清溪路、工人路东段、上清溪路、天台山西路、西演茅段等882户、32个单位。从征地到丈量房屋、安置方案、订合同、动迁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但作为拆迁工作组组长的他,把各项工作按时甚至提前完成,博得了群众的好评。
 
老许在工作岗位上当过多年的领导,经他推荐办理招生、招工、招干、升学的人不少。然而,他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工作出路从未考虑过,更没有为家属子女安排工作。子女曾埋怨他:你工作多年,为什么一个朋友也没有,一点路数也不找。她老婆更是“责怪”他:你在城关镇工作时,正是大跃进办工厂,当时如果给我安排个工作,家里人全部都可以农转非生活不用这样苦。面对子女的埋怨和老婆的责怪,老许则坦然地说:“为人民服务不能考虑自己,子女要出路,得靠他们自己,我不能在这方面搞特殊。”经过教育,家人的责怪情绪也消除了。直到1993年,老许退休以后,组织上考虑到老许的实际困难,将他的儿子农转非。
老许是水南村人,他有个兄弟叫许绪益,是水南三防会负责人,“水溪事件”中被判刑14年,家中有3个孩子,分别是5岁,8岁和9岁,老许就主动负担起他们。在此期间,老许从没有向政法机关说过情,村里人和亲戚都说,兄弟手足情,你在县里工作多年,自己不去讲情,也可托托别人去讲讲情。但老许没有这样做。他说,兄弟犯罪只能按国家法律办。我不能去说情。而后,他逐一向亲戚和家属解释,开始他们很不理解,后来,才慢慢谅解了他。
在县委老干部局工作时,老干部局用车比较方便,可许绪友就是外出办公事,也尽量做到不用或少用公车。1986年,他联系苍山区整党工作,近一年时间里,下乡时间多,除开会用车外,他往来经常坐“三卡”。上世纪70年代,老许在平桥公社工作,当时自行车很紧张,公社二十多个干部。自行车指标分来了十几批,他都分配给其他同志,自己一辆都没有安排,也从没有给自己配辆自行车。到目前,他都不会骑自行车。
拆迁工作关系到移民户的切身利益,移民户为了想多安排地基,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向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送礼、送钱、送物。老许当时作为拆迁工作组的组长,一些人总想从老许这里打开“缺口”,但老许总是一概不收,并耐心说服当事人。老许说:“你为工作来找我,我一百次都不怨。你拿东西来,我一次就反对。”有一次,移民户将东西送到老许的水南家里,老许回家时,他老婆说有东西送来,还有一封信。老许一看不是信,是钞票。于是他连信封都未拆,将东西和钱拿到城里,找到送礼的人,还给他。还有一次,有人送来人参,丢在老许寝室的隔壁间,结果等一个月之后才发现。老许就去找送礼的人,但谁都不承认。最后,老许只好将人参送到监察局办了手续。老许有位小学同学,从贵州专门赶来,也送来酒等物品。由于是移民户,老许坚决不收,并对他说:“你有双重身份,是朋友也是移民户,我要把你作移民户对待,坚决不收东西。”这位同学只好悻悻地把东西拿回去,并说:“你这种人真是少见的。”老许就是这样,在负责拆迁工作期间,拒绝了40多人向他送礼、送钱、送物,自己却始终过着艰苦、朴素、清贫的生活。
40多年来,老许工作调动15次,从来不搞接送,行李铺盖等自运自带。他住的寝室也很简便,没有皮箱,只有纸箱;没有沙发,只有竹椅。到现在,他皮鞋一双都没穿过,西装更不用说。他麻将扑克也从来不打,但他有一颗爱心,有伟大的奉献精神。1998年,为支援长江流域抗洪救灾,他带头献爱心,捐助2000元。县委书记对他说,你是否可以少一点,我们同样要宣传你的好思想、好品德。老许说,捐了就不能少。雷峰乡潘岙杨小学发生火灾后,老许寄去1000元。街头白衣山托老所成立,他又送去200元。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老许又捐款1000元。后来,他为了支持地震灾区,又自愿一次性交纳2200元特殊党费。为了赞助天宫大贝山老协,老许又赞助了1000元。
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老许在农村工作24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同群众打成一片,做到口勤腿勤,密切联系群众。老许说:“只要对群众有感情,群众就自然而然地拥护我。”他在花市工作3年,为了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他连过年都没有回家过。他有3个孩子,老婆做产时,他也没有在家照料过,有时隔了20多天后,才回家去看一看。老许的三个亲人(父亲、母亲、老婆)亡故,他都没有好好地在家孝敬和照料过。他父亲亡故的那夜,他还在街头饭店开会,他的兄弟打电话给他,说你再不回来就再也见不到父亲了,他才坐拖拉机回家。到家后,他的父亲已一句话都不会讲了,只是看了他一眼。他的老婆亡故时,他早上还在西演茅搞房屋评估,直到亲眷追到西演茅现场告诉他说,你的老婆已在医院抢救,他才赶到医院,结果他的老婆一句话都没说就于当天离开了人世。他在农村工作时,工资往往都没有按时送到家里,有时是托人带去,有时等到去城里开会时带回去,从来没有专门为送工资而请假回家。在说到这些事时,老许总是感到很内疚。他说,他对亲人是没有尽到自己责任的。
1983年,老许在县委组织部工作,平时很少回家,加上地区组织部抽调他到黄岩整党搞点,时间半年,他对老婆的身体更是无法关心。由于家庭负担重,劳累过度,他老婆身体严重受损,直到1983年底生了重病肝硬化腹水,并被怀疑有癌症,县人民医院建议要去杭州住院检查,老许这才大吃一惊。当时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繁重,老许这时正在组织部任党群系统计划生育工作队队长,要到鹤楼公社去搞计划生育工作。因为当时该公社光绝育对象就有760例,还有其他流产等任务,并要在一个月内突击完成。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同志们劝他请一下假,于是老许就请了5天假,将老婆送到杭州浙二医院去住院检查。检查后确诊为肝硬化腹水,但不是癌症,老许于是马上托医生和在杭州工作的亲戚照顾一下,自己则立即返回天台,第二天就赶到鹤楼公社搞计划生育工作。经过40多天治疗,他的老婆可以出院了,老许就叫自己的小外甥去杭州把老婆接回来。隔了十多天后,等计划生育工作完成,老许才回家去看望老婆。老许介绍说,他为什么在工作岗位上能这样安心工作,这主要同他的老婆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他的老婆也是村干部,有一定觉悟,从来没有因家庭的事情来找过他的麻烦。他的老婆在1991年还被评为省贤内助,受到过表彰。说到这里,老许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老许工作四十多年,基本上都是担任领导职务。他每到一个单位,都是以身作则,先从自己做起,带头学习,带头遵守制度,他坚守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最多的。每当开会,他都做到先到。在防洪抢险等困难面前,他都亲自带头。记得1959年下半年,他在城关镇当书记,海坑水库遭到台风暴雨袭击,大坝严重决口,要突击进行抢修。当时,因抗台任务重,老许已经有二天二夜没有休息了,但他还是于当夜组织起40多人的突击抢险队,用12张奓簟一层土一张簟,从溢洪道运土过来,自己则跪在决口上挡住。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突击抢修,再加上雨慢慢停了下来,当时总算保住了大坝。而这次抢修以后,老许连续咳嗽了一个多月,气管出血,并生了五年多的气管炎,但老许一天也没有休息,也不将病情告诉领导,怕领导知道后一定要他休息。同时也瞒着同志们,瞒着老婆,自己偷偷地去私人的药店买来24瓶“雷米封”,作肺病医了好几年。另外,还去吃了一些中药,结果该病还是逐渐有了好转。
     在机关上班时,老许总是提早赶到,搞好卫生,泡好茶水并做好其他准备工作。老干部外出参观旅游,有些人提出,让许局长也一道去参观一下,但老许总是婉言谢绝,一次都没有去过。有些人很难理解,但老许则认为,作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就是无声的命令,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老人工作也需要热心去做
许绪友在任县委老干部局局长期间,县老人协会第三届会长丁锡麟找到老许,要求老干部局兼管老协,而当时老干部局是不管老协的,但许绪友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重任,从此,老许就与县老协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0年11月,老许开始兼任县老协名誉会长,后来任副会长。2000年4月开始,老许任县老协会长,一直至今。
县老协工作非常繁重,老许比退休前更忙了,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协工作中。他边干边总结经验,然后对全县各基层老协进行指导、协调。他以身作则,处处带头,团结同志,发扬民主,无私奉献,任劳任怨。16年来,他兢兢业业,每天早上7点半就来到老协,下午1点半也就赶到办公室,节假日也不休息。有时下班后,他还在跟基层老协的同志一起,探讨基层老协的规范化建设情况。他带头抓好老协的组织建设,健全各级老协组织网络。他带领大家开展维权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他积极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促进老协更好更快地发展。他狠抓基层老协的规范化建设,促进各基层老协向规范化和“星级”发展。他注重老年活动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老协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他积极帮助和支持赤城山济公院的建设,为我县的旅游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总之,县老协在他的带领下,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县领导和上级有关领导的好评。
当有人问许绪友,你本可以享享清福了,为什么还这样拚命工作,老许总是笑笑说,做人就是要做,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老人工作也需要热心人去做。
      许绪友就是这样,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情怀,努力践行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赢得了各种荣誉和奖励。仅1987年至2008年,他先后6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一次被台州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许绪友和戴联台、陈贤松三人被县委授予“党的优秀干部”称号,并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他们学习。(许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