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让绿色成为人生终点的主旋律
2010-04-14 10:11:30 阅读量:594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这是一组来自我县民政部门的统计数字:通过在高速公路及国省道两侧坟墓植树绿化,以及覆盖、迁移等手段,全县共植树73670多株,治理高速公路及国省道沿线坟墓7000多穴,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坟墓治理率初步达90%;对土葬墓碑生产经营点、封建迷信丧葬用品店整治达200多人次;查处违规建坟行为50余起……  

        近两年来,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广泛深入开展了几次整治力度大、力量集中、影响深的殡葬管理集中专项整治活动。通过对“三沿五区”范围内,特别是高速公路、国省道两侧以及风景旅游区、经济开发区周边等环境的植树绿化和坟墓搬迁,使昔日青山白化、墓穴随处可见,有碍观瞻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发动全县各村兴建生态墓地,实行骨灰集中安置,减少乱葬滥埋与四处建坟现象,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的殡葬改革意识明显增强,节约办丧事、厚养薄葬观念和文明祭祀新风正在我县悄然形成。

  火化率连续八年保持100%


   巩固火化率是殡葬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我县从推行殡葬改革起,遗体火化率已连续八年保持100%。县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与我县探索建立健全殡葬管理特别是领导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我县人民代表大会于2002年做出关于实施殡葬改革的决定后,县人民政府及时出台了《天台县殡葬管理实施办法》、《天台县人民政府关于依法实行殡葬改革推行火葬的通告》等相关文件,成立了殡葬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印制殡葬改革宣传提纲与标语。县人大、县政协高度关注殡葬管理工作,相继提出审议、督办意见,并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提出相关的议提案。各乡镇(街道)都在积极按照有关规定,与丧户签订文明节俭办丧协议书,及时向县殡管所汇总每月的骨灰去向统计表,确保遗体火化率达100%。

                    违规整治绝不手软

   县里在全面实行火化的同时,还进行了丧葬礼俗改革,加大违建寿坟及骨灰装棺土葬、乱葬乱埋等行为的查处力度。自2003年以来,我县各部门联动举行了8次大规模的殡葬管理集中整治活动,基本做到每年集中力量大规模整治一次。


   为打击一些丧户偷偷违规建寿坟、骨灰乱葬乱埋等行为,县民政局殡管所的同志,每周都会排出几天时间下乡巡查或接受举报处理。积极会同乡镇(街道)到田间地头、山脚路沿开展明查暗访,对前期整治过程中被捣毁暗地里又继续生产土葬墓碑的石板行逐一进行再清理;对顶风作案建造的进行劝阻、制止,特别对三合、坦头等几处公然建造在高速公路旁,社会影响很差的特大豪华坟、寿坟进行了曝光,并作反面典型予以捣毁。


   在2009年6月底,天台、仙居两地殡葬管理部门接群众举报,称天台县寺家坑村村民叶某、蒋某亡故后,家属将其遗体土葬到仙居县大道坪村,在接到群众举报后,两县民政部门及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死者家属家中做思想工作,下达《殡葬管理限改通知书》,要求死者家属自觉遵守殡葬改革法规、落实遗体火化政策、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在经过多次思想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两地殡葬执法部门下达了《殡葬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联合当地乡镇政府、派出所,赶赴到死者土葬现场强制开棺起尸火化。这一案件的查处,有力地震慑了那些违反殡葬改革政策的人员,对推动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生态墓地建设刻不容缓

   在今年3月29日召开的全县民政工作会议暨殡葬整治月活动动员会上,县委副书记朱崇敏全面部署了殡葬管理整治工作重点,要求科学谋划,突出重点,“疏堵”结合,加强日常管理,促使我县殡葬秩序有大改观,人居环境有大改善。


   要彻底杜绝乱葬滥埋,翻修旧坟、违建新坟的行为,消灭青山白化的现象,从根本上就要做到“疏堵结合,治标也治本”,即在制止违规建坟的同时,下大力气建设涵盖城乡的公益性生态墓地,做到村村有墓区,骨灰入公墓。


   殡葬改革初期,我县总共只建设开发了18处墓地(公墓、公益性墓地),由于墓点过于集中不方便祭祀,加上群众受几千年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不愿将骨灰安置到公墓里去,导致私建寿坟、新坟现象在近几年泛滥。


   为此,在反复调查研究后,我县推行了生态葬法,积极推进公益性墓地生态化建设。


   2006年,在开展“三沿五区”坟墓整治活动的同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天台县生态墓地发展规划(2006-2015)》文件,2008年又出台了《天台县推进生态墓区建设实施意见》,以行政村为单位,全县上报规划507个生态墓点。同时出台《天台县生态墓地建设以奖代补实施办法》,以资金补助的形式,每年评选出50佳墓地,分别予以5000元—2万元不等的奖励,鼓励各村兴建公益性墓地。


   各村在推进生态墓地建设过程中,出奇招、想巧法,运用各种形式来提高兴建生态墓的积极性。如石梁镇在丧户火花前签订了文明治丧协议书,在骨灰进入公墓后给予每户奖励300元;三州乡对骨灰未及时进入公墓的实行政府性补助“捆绑”制,暂停发放各类补助。县政府加大了殡葬改革考核力度,和各乡镇(街道)签订了殡葬管理责任状,把生态墓地建设、按规定处置骨灰,生产、经营非法丧葬用品,与丧户签订文明治丧协议书,做好骨灰跟踪管理和骨灰去向统计表等内容纳入乡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当中。


   通过各方的努力,截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在建生态墓地共有306处,生态墓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传统观念革新难

    移风易俗、改变人们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丧葬观念显然非一朝一夕之功。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影响,无论干部还是群众对涉“死”都避而不及,惟恐谈到“死”字,做起殡葬改革工作来是畏首畏尾。遗体火化虽已成为不得不办的高压线,但许多群众对丧葬陋习却依旧热衷。部分群众认为政府对殡葬管理松懈了,实行火化时那种高压态势已过,就消极应对相关的通告要求,在城区主街道出殡漫游、使用烟花爆竹、铜鼓乐队等等,特别是“二次出殡”现象,在天台还比较盛行,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带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城市形象。


   因此说,正确的舆论引导尤显重要。近几年来,我县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出动宣传车到乡村巡回,下发通告到自然村,在各交通要道规范张贴宣传标语,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宣传网络,营造了浓厚宣传氛围。与此同时,注重发挥典型引路和榜样示范作用,不断总结推广和宣传整治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尤其是宣传推广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重视专项整治工作的好做法,宣传红白理事会等基层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好典型,以及生态墓地建设进展较快,功能与基础设施完善的村,为全县殡葬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历经多年的整治,尤其是近两年来的集中整治,一度的青山白化现象得到改变,生态墓地建设为骨灰的安置提供了保障。


   “山下是城,山上是坟,林区有树,路边有墓,这种局面已成为创建生态县,影向旅游形象的‘拦路虎’。”县领导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从城区往乡下沿路驶来,道路两旁可看到比比皆是的坟墓,就像一个摩登美女脸上的疮疤,与美丽的自然环境极不协调。


   “我们将在加大整治力度及加快生态墓地建设的同时,宣传和倡导绿色殡葬。”县民政局殡管所所长陆德贵说。他解释道,绿色殡葬是从土葬到火葬后,我国殡葬改革的另一个阶段。就是在进行殡葬流程中,无污染、无公害、安全控制,实现殡葬与社会、生态、科技、经济相协调的一种殡葬形式。主要是采取骨灰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绿色殡葬方式,让亲人安息在大海之中,或者是绿荫之下,回归自然。


   笔者在采访当中发现,虽然目前丧葬陋习还较盛行,但通过几年来的宣传,绿色殡葬、文明祭祀的观念,也渐入人心,开始被部分群众所接受。尤其是这几年,从城区各大鲜花店的反馈情况来看,清明、重阳节期间,鲜花拜祭越来越被人们推崇,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等新型祭祀方式已逐步流行开来,人们的丧葬理念正在悄然改变,厚养薄葬、文明祭祀已渐成社会主旋律。 


        对此,县民政局党组书记曹志人也感到很欣慰,“应该说现在的殡葬改革总体趋势是好的,成效也比较明显,但仍任重道远,我们将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发展好殡葬改革成果。”

  (文/邵文斌 图/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