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匠朱际钗
2010-04-07 17:30:16
阅读量:557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 |
专业的箍桶行业也叫圆木业的。64岁的朱际钗从20岁随父学箍桶已经整整44年了。提起这段漫长的岁月,朱师傅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却找不到对象。市日,我和他在平镇桥头的溪岸地摊旁相遇,当我把找他的来意说明后,他很乐意地接受了我的采访,我们相约在他家听他讲古典。
那是一个仲秋的上午,我在62省道旁的山庵村口三间平台房前和他重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老人说他的箍桶经吧。
朱师傅说,20岁那年,正当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一股读书无用臭老九扫地出门之风卷席华夏大地,父亲看他也不像读书能出息的样子就让他跟着学箍桶。两年后父亲故世,二叔见他手艺未精就到他家来督教,希望他这个侄佬能子承父业,别荒废了兄长两年的言传身教,将来能比一般农民多一手挣钱的本领,日子过得比别人舒坦些。不久,朱师傅又跟井头张人学。那个年月,会一门手艺是被人看重的,有一套好手艺是令人羡慕的,手艺出众更是受人尊敬的。那时姑娘要嫁人,如果介绍人说那后生是某某好老司,那找对象的筹码比现在后生有一辆奥迪还雷人呢。朱师傅说:“当时,我那师傅是一等好老司,曾经参加过宁波地区圆木器比赛获得第二名好成绩,这一段时间跟师傅学了不少本领,手艺大有长进。”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县农机公司在后司街开设一家木器社(就在现人民医院对面的地方),木器社里有来自全县各地的许多箍桶老司,每天能做出不少农用家用的木桶制品,卖得也很快。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家生意不错的木器社,可是老不赢利,木器社的领导不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长期的入不敷出亏损终于让领导们想出一条对策,他们决定利用全县箍桶技能比赛的方法来找出亏损的原因。当时朱际钗和其师傅也报名参加了这次大比武。
比武内容很简单,每个参加比赛人员面对一样的原材料在限定的时间里,谁做得多快好省谁就是优胜者。经过这次比赛,朱际钗和师傅凭技术,凭速度,凭质量出色地完成了比赛。领导经过成本核算和质量评比,他们两个人以绝对比分横扫木器社全体参赛职工,成为这次比赛的大赢家,领导要求他们到木器社工作。为了降低成本,节支增收,领导提出到木材产地北山办加工场,这样又可以省下不少运输费。只是北山的寒冷和生活的艰苦不是他们能适应的,离家又远,工资远没有他们在家收入高,没干多久就当了逃兵。木器社留不住强的,也养不起吃大锅饭的,最后只好关门大吉。
![]() |
从那以后,朱际钗手艺好的名气越来越大,叫上门来的也越来越多,远到象山宁海,磐安新昌,近在方圆几十里之遥,早出晚归更是家常便饭,手艺也越来越精巧。用户想做什么,说个样子,做出来的桶器外型漂亮,还省工省料,用户都很满意。一般农民家常桶具,嫁囡全套桶事不在话下,还箍过尿壶、木勺之类小型桶具,酒坛、揉粉甑等特型木器,后来箍过可以坐人的两头又尖又翘的采菱船。
哎呀,这么多的圆木桶器一般人不要说亲眼目睹,就是听也没有听过。尤其是那些十分罕见的桶具,说方不方,说圆不圆怎么箍呀?更有那些奇形怪状的、仰腰叠肚的、三条阔的咋箍呢?我是一肚子的疑惑想问,不知师傅能否破解一二。我把我的好奇请教师傅,希望得到指点。
朱师傅见我打破沙锅问到底,他微笑着迟疑了一会,没有立即回答我的问话。我知道这是他们行业的机密,有些不太好公诸于众,自己问得有些唐突了。我正要收回成命,朱师傅却打开了话匣子。
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的机密。朱师傅清了清嗓音,把我当作他的关门弟子,开始述说他的箍桶经。
学做箍桶匠,除了要掌握常规的木工技巧如锯、刨、削、凿等基本功外,还要掌握三门箍桶的诀窍。首先要学会“搁尺”,其次得学会做“撒水”,另外还得学会看料加工。
![]() |
先说“搁尺”吧,就是用一根刻花直尺按圆周率3.14标准看横搁在长推刨上桶板的上下两个刨面和直尺的平面,细看尺、板、刨的三面能不能三方弥合。把握准确“搁尺”,这是箍桶匠能不能把一块一块零散的木板拼成一个滴水不漏的各式圆桶的关键所在。搁尺准了,一只好桶成就了三分之一。
再说“撒水”,说白了就是木桶的上口与下口放大(缩小)的比例,比例大小的掌握直接影响桶体造型的美观。有的桶看上去直通通,那是因为“撒水”小了几分;有的看过去尖头尖脑,那是因为“撒水”大了几分。桶还是那个桶,不散不漏,就是看上去不养眼。别人会说这个老司生活做得蛮快蛮牢固,就是相貌难看点。说话的人就事论事,没有恶意,也不是诽谤,那听话的却听在耳里记在了心里:这个老司手段不怎么样?旁人一句闲话,做老司的断了下回生意。各种各样的桶有各种各样的缩放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你又成功了三分之一。
箍百家桶,用百样料。有手艺的老司是用百样料,箍百样桶的高手。木料有老有嫩,树性有硬有软,板料有宽有窄,料体有裂有实,工夫到家的老司,材料看一眼心里就有谱,伸手一触摸就知怎么做。能看料下单的老司,你又成功了三分之一。
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不断的实践。做多了,看够了,手艺也精通了,就像水南人买“脚水”,一搅在肚。所谓熟能生巧,大概就是这么个理吧!
我说你朱师傅有这么好的手艺,怎么没见带徒弟?
朱师傅一声长叹,他说现代工业生产的塑料、搪瓷、金属制品的轻巧、美观、廉价大得民心, 年轻一代已经无人问津,来买木桶的只是山区的中老年人。因为销路大打折扣,生意越来越难做。如今有力气的到城里做小工都比做手艺强,谁还到你这里来学三年徒弟,做四年半作?眼看着这个手艺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绝灭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