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传奇
2009-12-17 10:08:51 阅读量:2132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记沈颜新和他的银象公司

天台山,钟灵毓秀,灵动中蕴含着大气、秀丽中蕴育着硬气。
       喝着天台水长大的沈颜新无疑秉承了这种硬气。沈颜新曾把自己比喻成不断向前展翅的鸟儿。他说有些鸟总是飞飞停停,老是回头看,总怕中了枪,结果还没在树上停稳,就被那杆瞄着的枪击中了。而他却索性拼命飞,和子弹比快!看猎人还能怎么样?这就是沈颜新的硬气。

   不会躲,不服输,只会拼命往前飞。他以军人出身的果敢作风,以台州人独有的坚忍不拔的坚强个性,成就了一个高科技企业的飞跃。


   从“天台首富”到“天台首负”,负债高达4000余万元,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被迫停产时,沈颜新没有低头,当国外企业向他抛出了“绣球”,投巨资合资时,沈颜新不为所动,他坚定地婉拒了,因为他要把“银象”塑造成民族的品牌。


   走入沈颜新的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迎面而来一块近百吨的巨石,透出硬气,犹如沈颜新为人的品格。

诚信经营 挖掘第一桶金

   1952年,沈颜新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他就十分要强。到了18岁时,沈颜新开始学木匠,手头也渐渐地宽裕起来。21岁那年,他听到了征兵的消息后,就跑到公社坚决要求当兵。尽管当时政策不允许独生子女入伍,但公社的干部最终没能拗过他的软磨硬泡。


   原本性格好强、做事果敢、办事雷厉风行的沈颜新在军队更是如鱼得水,多次受到部队嘉奖。5年的部队生涯不仅磨砺了沈颜新的意志,更对他树立人生信念起到关键的影响,“我的办事风格就是从部队锻炼出来的。”回忆起这段日子,沈颜新这样说道。


   1978年,当兵回来的沈颜新决定下海经商。当时国际上对蛇皮需求很大。沈颜新思忖再三,决定做蛇皮生意。但好景不长,中国蛇皮市场很快就萎缩了。


   无奈之下,1985年,沈颜新开始转做蛇胆生意。有一年,他为江西一家药厂提供2吨货。然而,蛇胆价格飙升至每吨180万元还供不应求。沈颜新并没有因此而违反合同,他以每吨180万元的价格购入,然后仍旧以每吨120万元卖给药厂。


   这笔交易让沈颜新足足损失120万元,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诚信却因此而一炮打响。“沈颜新这人硬气”,很快,沈颜新在圈内远近闻名,许多企业都争着和他做生意。就这样,沈颜新的生意越做越大,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沈颜新的个人资产达到了1000万元,被当地人称为“蛇胆大王”,成为当时的天台首富。

艰辛创业 永不言弃

   此时,刚过而立之年的沈颜新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


   1993年,当得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发的纯天然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已完成实验室研究,正在中试时,沈颜新眼前一亮。当时采用高科技手段发酵、培养、提取乳酸链球菌素在国内尚属空白,是一个新事物。沈颜新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以一个商人的精明,沈颜新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他多方联系,出资参与该项目的国家“八五”中试验收。1994年,他又投资创建了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正式上马国内第一条专业生产纯天然食品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生产线。以此为基础,1995年他又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进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并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中国食品工业重点产品。


 然而,沈颜新并未意识到,此时,危机正在向他逼近。由于人们对传统食品防腐剂的使用习惯还未改变,加上市场消费水平还很低,由此造成了乳酸链球菌素市场开拓难度非常大。产品渐渐开始囤积,到1995年底,已经囤积了约1吨。而此时,前期资金的投入已高达5000万元。

   1995年至1996年国家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公司也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困境:职工工资发不出、“九五”科技攻关所需资金不足……1996年初,企业被迫停产。沈颜新从“天台首富”变成“天台首负”。


   从1995年2月正式投产,到1995年6月停产;从天台首富,到负债达4000万元的最大债务人,沈颜新和“银象”一起,陷入了一场艰难的困境。

招才纳贤 重整雄风

     沈颜新进入了人生最黯淡的时期。


     然而,沈颜新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没有屈服。相反,他更坚定了做乳酸链球菌素产品的决心。他先后变卖了各地的资产,投入自己的全部家当,四处筹资,计划重新进行市场开拓和科技攻关、技术改造。


    重新创业,沈颜新认识到对于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资源只有一样,那就是人才。沈颜新的求贤若渴在“银象”是人尽皆知的,特别是原总工程师范悠然的加盟可谓一波三折:从1994年开始,沈颜新就“盯”上了范悠然,但此时范悠然已经接受香港一家企业的聘请并签约。此后,沈颜新邀请范悠然多达30余次,最后,范悠然被沈颜新的诚心感动,正式加盟“银象”。现任银象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斌也被沈总的真诚和宽广胸襟所折服,放弃国内一家知名企业总经理的职务,加盟银象公司。对于人才,沈颜新遵循“不唯学历、不唯出身,不唯年龄”的用才理念,制定了专门的人才战略,想方设法网罗人才。他的选才不拘一格,在“银象”公司骨干中,有教授级科技人员,有原行政干部,还有各类优秀人才。每年,沈颜新在全国招聘一批年轻的硕士生、本科生和一批富有经验的生产技术骨干。


   重才,也博得了“银象”职工对沈颜新的尊重。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银象”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企业的忠诚。原总工程师范悠然患了重症,尽管这样,在病床上的他仍天天坚持工作,并在出院后第二天就回到了厂里上班。他说:“我放不下这个公司,放不下我负责的项目。”一家公司愿出高薪聘请“银象”元老谢贤根,但被拒绝了,他说:“我不在‘银象’干出点名堂就决不离开它。”


    职工们也义无反顾地和沈颜新站在一起。员工即使只能拿到一点微薄的生活费,也坚持工作、不离不弃。一次,一批产品出口需要交税,而财务此时已是“弹尽粮绝”。得知这些,没有人命令、没有人号召,营销部职工不约而同地掏出自己口袋剩余不多的钱,你5元、我10元凑齐了500元左右的出口税。看到一位位生死与共的“弟兄”,硬气的沈颜新也不禁潸然泪下。


   沈颜新满脑子都是重振企业的事。有时候就是出差在外,往往一想到什么好的方案就马上打电话落实,决不迟疑。在最困难的时候,“银象”的职工只要一看到沈颜新风风火火的身影,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股力量。沈颜新雷厉风行的风格,也带给了合作者更多的钦佩:“我惊讶有这样一种风格的老板,我从来没有见过跑步迎接客人的董事长……”在参观了“银象”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物研究所基因科学组首席科学家陈贤丰感慨万分。


   硬气并不代表着听不进意见,沈颜新不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且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持有不同意见,只要能说服沈颜新,他就能“在1秒钟内改变看法和决定”。同时,他还根据调查研究的结论及时作出判断,形成新的决策方案应对新情况。

突出重围 成就大业
 总结了创新前期失败的教训,沈颜新认为“不能墨守成规,要随形势变化而改变战略,要秉持领先科技,兴于创新。”为此,沈颜新不仅在企业里建立了研究生工作室,更远赴北国在沈阳农大建了一个研究所,专门搞新技术开发。

   1998年,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技术含量更高的乳酸链球菌素产品重新上市销售。原国家轻工总局食品司司长、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理事长尤新教授对沈颜新说:“外国应用了几十年乳酸链球菌素,我们也能生产了,你们搞了一个难度最大、也是最超前的产品,很了不起。”为了让沈颜新接触到更多的机会,尤新多次带沈颜新出国考察,帮助举办展览洽谈。浙江省食品添加剂协会童永和会长特别为沈颜新豁免了数年会费,并吸收为理事。当地党委、政府干脆特派人员帮助扶持企业,直接指导工作。


   产品上市了,如何进军国际市场呢?沈颜新想到了“巧借外力”的策略。利用众多外贸公司熟悉国际市场的运营规则,沈颜新借助他们的力量宣传“银象”的产品,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找到打开国际市场的入口。同时,沈颜新带领“银象”中层全面出击,他们通过参加种类年会、展示会和把专家、学者“请进来”讲课、座谈等多种方式,宣传企业产品。产品开始批量出口国外,扭转了困镜,国内外市场逐步开拓。“银象”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后,运用多种营销策略不断扩大市场,迅速成为国内市场的领头雁。


   沈颜新打破了外国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从2003年开始,各项经济指标实现连续翻番的目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打破了国际上仅一家公司垄断了50年的生产、销售局面。同时,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优化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得乳酸链球菌素的市场价格迅速下降了一半左右,极大地促进了全国食品工业的发展。

举民族品牌 建世界工厂

   “银象”引起了国外企业的注目。在企业蒸蒸日上之际,许多国外的公司纷至沓来,要求合资。国外一家大公司愿意用1亿元人民币作为首期投入资金,洽谈该项目的技术合作。对于外国企业抛出的“绣球”,沈颜新一一予以婉言谢绝。


   沈颜新有个夙愿:他希望让“银象”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民族企业,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企业。


   在沈颜新的带领下,银象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坚忍不拔,勇于进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连续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大奖,并被认定为“2007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行业的“百强企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沈颜新本人也被授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自主创新企业家”、“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优秀管理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沈颜新带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的憧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相信,在他的带领下,银象公司将会创造更大的辉煌。(陆最)

稿源:   编辑: 郑鸿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