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下往村:生态为本构建新农村
2009-12-03 22:03:11 阅读量:465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下往村地处洪畴镇西北部,驱车至60省道不到五分钟。村前,逸溪水缓缓流淌而过,宛如一条玉带从近山飘下。村委会主任陈达信告诉记者,四五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溪水流量少,溪中净是些裸露的岩石,而且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后来,村里对逸溪开展了长期的环保绿色行动,才逐步改善了水质,有了今天的美丽逸溪。
干群连心共奏和谐之曲
       下往村全村共149户,529人,有耕地240亩,山林500亩。全村共有党员12名,村民代表23名。近年来,下往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村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通过了县级和谐生态村的验收,2008年被评为县级基层组织先进村、县级文明村。
    村委会主任陈达信深刻地体会到干群连心,齐力推进村级事业至关重要。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首先致力于妥善处理干部之间的关系,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以及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一次次的主动沟通、耐心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凝聚了整个村集体的力量。
    村级制度规范有序是开展工作的关键。下往村能如此顺利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主要得益于“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法。“四议”即对村民代表或群众的提案、建议、意见等,先由村党支部提议,再经村两委会商议,然后党员大会审议,最后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两公开”包括决议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
    组织堡垒坚强有力是做好工作的保证。下往村党支部结合农村党员承诺评议制,建立了农村党员分层积分制,按照党员年龄、职务及具体从事工作,将党员划分为五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党员的特点,明确不同的要求。由村党建监督员对党员参加活动、履行义务、联系群众扶贫帮困、遇特殊紧急事情表现等情况一人一表予以登记,得分情况每季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这些做法在全体党员中形成了你追我赶,合力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四件大事共建秀丽家园
    2009年,下往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上完成了四件大事。虽然没有村集体经济,在资金上经常遇到困难,但村民们的热情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大动力。外出经商的能人是村里巨大的潜在资源。村两委利用他们春节回家的机会,召开茶话会,向他们汇报一年来村里的各项工作,并听取他们的建议。2009年春节,在外乡贤们对2008年村里治溪打坝、污水处理工程等工作比较满意,又提出了美化村庄环境,要在逸溪筑造蓄水坝,更换路灯等实事,并一次性捐资20余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这样,在家的出力,在外的出钱,形成了全村共建新农村的和谐局面。
   逸溪是下往村人生活的中心,今年的三件新农村建设大事就是围绕逸溪展开的。为了进一步改造逸溪,推动生态村建设,村里花了20多万元在逸溪上修筑了8道蓄水坝,抬高水位,积蓄水量。村里还在逸溪放养生态鱼,进一步改善河流水质,改善逸溪的生态环境。出于安全考虑,逸溪沿岸靠村一侧建造了长达560米的水泥护栏。此外,村里还为逸溪添置了景观灯,11盏景观灯沿着逸溪靠村的一侧错落有序地分布,夜幕降临时便成为逸溪的点睛之笔。
    村里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建造了大型的自来水池。该自来水池专门请了省里的专家,按照1000人份的用水量规划设计。从此,村里的用水需求得到满足,也不用再向逸溪取水,逸溪乃至整个村的生态建设更加完善了。
农房改造共盼美好未来
   2009年7月15日,下往村召开村两委及村民代表会议商议,一致决定实行农房改造。从2009年10月7日开始,该村开始拆除旧房子,共涉及130户,房屋236间,面积12000平方米的规划区域,目前已顺利拆除了超过规划目标80%的房屋。村内安置房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为了确保农房改造顺利开展,村两委班子调查走访,对全村农房改造工作深入了解,并坚持采用民主决策方式,汲取村民建议意见,科学作出决策。自该村实施农房改造计划以来,村里先后召开不下46次村两委及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始终坚持“民主决策五步法”方案,贯彻“听民意、解民忧、办民事”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确保村民对农房改造事宜方面,政策上了解、思想上统一、行动上支持。由于村两委思想工作做得早,做得细,在整个拆旧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冲突事件,群众在签订协议后就自觉搬移旧房的东西,大大提高村里拆迁进程。
    在整个农房改造过程中,下往村在驻村干部的指导下,由群众推选,成立农房改造领导小组。自今年7月份,在村两委和有关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破、旧、烂、危房开展了细致深入的调查,对旧宅基地进行多次实地丈量、核对,建立台账,并于9月23日到10月7日在村内事务栏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同时按照“一户一宅”原则,将村庄内多出宅基地统一收归集体所有,并将对新置出的土地进行宅位竞价,由村经联社收取、保管、统一操作使用,村监督委员会实行民主监督。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村两委向村民借资(按每月2分利息计算)设立了农房改造基金。在新农村建设热情的鼓舞下,党员带头,村民们纷纷借资给村里,不到两天时间就筹到80万,村民还陆续要求加入基金。这样,既顺利解决了资金难问题,更增强了村民对农房改造的支持力度。同时为了更好地顺利开展农房改造工作,村两委将妥善解决村中几户无房户和孤寡老人的居住问题当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20间过渡房正在加班加点建设中。过渡房的建设和使用,为整个农房改造扫清了许多障碍。
    待农房改造工作完成,一排排崭新的现代化联体别墅将使整个村子焕然一新,那时,村里唯一古老的事物,就剩村前这上百年的古桥了。
(叶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