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乡祥和村辖祥里、张家庄和尖岭脚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640户,2006人,山林面积9268亩,耕地面积732亩,是雷峰乡的第一大村。该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极其不便。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子。走进祥和村,我们便能看到一个美丽整洁的村庄,这在2005年前是难以想象的。4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杂乱无序、十分破旧的小山村。露天粪坑随处可见,到处脏、乱、差,村集体经济空白,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一提到本村的变化,村民们就会不自觉地说到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先。
因地制宜搞产业 实现人均一亩茶
王国先从 1989年开始外出打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现在已是天台一家大型企业的副总,也算是事业有成了,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家乡的事业发展。2005年祥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根据乡党委、政府近几年来提出的“扬生态之长,做山水文章;强一方经济,兴绿色产业”的理念,他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同村干部一起商讨产业发展事宜,最后决定以茶叶作为本村的主导产业。
发展茶叶的第一步将村里的集体山开垦以后种上茶树,再承包给村民,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用于发展集体事业,同时鼓励村民们大面积种植茶树。由于乡里对茶农进行补贴,村民们种植茶叶的积极性十分高,到2007年时,祥和村基本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的目标,目前整个祥和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了2000多亩。
村民夏青土以前在外面打工,但收益一直不好,一年的收入只够一家人的开支,根本没有剩余。后来他回来承包了一处茶山,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上了轨道。现在每年除去各种开支后,光茶叶纯收入就有四五万元。尖岭脚自然村的林英国以前一直在家里靠种田地过日子,生活十分艰苦,后来王国先鼓励他种植茶叶,还把自己家的一些空地开垦出来无偿给他种。现在林英国光靠茶叶年收入就有三四万元。村里还有好多像他们一样的种茶大户,如何逢全、何礼东、王继松等。这些村民经常感激地说,没有王国先,没有这个带头人,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创新模式抓规范 建设市场促致富
茶叶采摘后,村民们拿着茶青到本县城区或新昌等地销售,以此取得最基本的收入,但这样销售价格十分低而且包括路费等各种开支也大。有时候村里种茶大户先收购分散农户的茶叶再拿出去销售。但由于祥和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有时候收来茶叶再拿出去卖的时候就不新鲜了,价格提不上去。
看到这个问题,王国先借鉴新昌茶农们的做法,鼓励村民购买炒茶机以后自己炒制茶叶。还及时与乡政府联系,短时间内建立起建瓴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将分散的茶农集中起来。并忙前忙后与平桥镇、县供电局联系,免费把村里原来的30KV电力升至125KV,解了电压不高问题。通过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茶农的收入,茶叶的平均销售价格每公斤也提升到200多元,而销售最高的价格则达到500多元每公斤。
合作社建立了,供电也解决了,此时,怎么样更好地把茶叶销售出去又摆在了大家的面前。王国先和村干部在征求茶农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决定在祥和村建立一个茶叶市场。目标定下来后,他马上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四处筹集建设用资金、讨论建造的地址及方案等,最终决定将张家庄自然村的祠堂作为改造地址。今年3月底,投资30多万元的雷峰乡祥和村茶叶交易市场建成使用。开业第一天吸引了大量客商前来收购,短短一个多小时,就实现鲜叶1000多公斤,干茶150多公斤的交易量。
茶叶市场的建立,使广大茶农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交易,既节省了交通、住宿等费用,又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茶叶栽培、炒制及培训等工作,方便茶农更好地发展茶叶产业。据了解,现在祥和村种茶专业户年收入最高可达10多万元,而4万至5万元也有许多户,两三万元的比比皆是。今年上半年王国先还和本村的党员干部一起开僻了一块荒地种植茶叶,并将其命名为“党员帮困茶”。
统筹兼顾促发展 建设和谐生态村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王国先积极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投入新农村建设。从2005年开始共筹资200多万元为村里安装了路灯、有线电视,并加强农田、机耕路、水渠、桥梁、环村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对三个自然村进行了环境整治,目前道路硬化、公厕建造、污水处理、绿化等工作都已完成。还修建了老人协会办公室,建立了星光老年之家、文化俱乐部。祥和村因为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多次被乡党委评为 “先进支部”、“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曾获“征兵先进集体”、“2007年度县治保调解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王国先连续三年被乡里评为“党员积极分子”,曾获 “县优秀党务工作者”、“治保调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8年支部换届选举时,他再次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对于这些荣誉,王国先说:“既然大家都选我当书记,我就不能放弃大家的信任,要为村里干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县学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