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普天同庆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笔者特意走进白鹤镇何方赵村,采访了该村居民和村干部,大致整理出农村居民住房与居住环境的变迁。 新中国建立之初,农村老百姓居住的几乎都是木结构的矮平房、泥夯墙房和茅草屋。早已住上新房的村民赵大婶告诉记者,当初家里7口人住在两间不到40平米的小瓦房里,一张一米一二宽的暖床要睡下老老少少5个人。说到这里,她还揶揄道:“可能是那时大人小孩都比较瘦,要是现在的体型肯定要像叠罗汉一样叠上两层才能睡得下了。”外面下大雨的时候,家里就下小雨。屋中的泥夯地一赶上梅雨季节便湿滑不堪,一不小心就要滑到。 那个时候也有建造精致的楼屋和四合院,这类房子屋里屋外的空间都比较大,但只有极少数有钱人才住得上。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家底殷实的村民开始盖造“丈八楼”,这种楼房因上下两层总高度为一丈八尺而得名。这类房子为土木结构,外墙用青砖垒叠,房中隔墙和上层用的是木材,楼板有时也用水泥薄板。虽然丈八楼与之前的房子相比,向上发展了空间,但房子的总体高度限制了层高,二楼几乎要低着头才能行走。 上世纪80年代,村民的住屋又发展为“一字屋”,该房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无论有多少间,都是一字并列排开,而且每间都一通到底。一字屋已经是真正的水泥结构的房子了:墙体是由青砖和水泥灰垒出的空心斗墙,中间是空心水泥楼板,多数有瓦顶和阳台,两层楼和三层楼都有。少数有钱的人家会在外墙上抹一层砂灰,既加固了房屋,又使房子看起来更美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住房开始引进城里的造房样式,建造多层套间式房屋。 套间式房屋更适合人居,也更美观了。房基和房顶都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墙体用红砖实叠,非常坚固。外墙贴上瓷砖和马赛克,门窗面积加大,不仅美观,而且更有助于采光。室内已不再是一通到底了,而是根据房间的功能进行合理间隔,分为客厅、厨房、卫生间和卧室。这也是目前该村多数居民的住房类型。 进入新世纪,农村居民的住房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一幢幢别墅式住房拔地而起。这种住房周边空间更大,可以用于绿化;房屋外形颠覆了以前的“豆腐块”造型传统,外墙也改用油漆涂料,看起来更加美观整洁;房间的功能也更加人性化,车库和储藏室也在设计之内。 何方赵村支部书记褚清国告诉记者:“如今,村民的住房开始效仿日韩等发达国家乡村‘小洋房’的建筑风格,住房周边的空间大大增加,既避免了邻里之间因建筑土地而发生纠纷,又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周边的道路也进行拓宽,保证私家车可以无障碍出入。增加房屋的建筑面积和层高已不再是建房的重要目标,更加强调房屋的精致美观和室内装修。这样的住房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和谐、人性和环保几个主题,即使跟城里的高档别墅相比也不差分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