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有关商品房的斑驳记忆
2009-09-22 10:20:46 阅读量:566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赤巷四号,为16户人家遮风挡雨的小楼,1986年建成,天台县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楼。

   近日,记者来到中山西路,开始追溯赤巷四号的过往,也就此打开住房商品化初肇的一页页记忆。凝视着这座高四层的小楼,打量着陌生的从前,逼仄的楼门洞,窄小的阳台,哑铃型的两居室,上世纪80年代令人羡慕的室内厨房和厕所……


   仅作为一幢独立的楼房,我们无法称之为小区,但作为我县在新中国成立后住房改革里程碑式的建筑,赤巷四号承载了比以后的许多商品房小区重要得多的往事记忆。历经二十余年,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住户迁来搬去,“最初的原住户可能很少了。”1999年从三门县供销社退休的朱先生夫妇搬进了赤巷四号的一间屋,一住10年。城区越来越大,人们越住越敞亮,但是赤巷四号周边却没有太大改变。“这座楼当初是否有个名号?”“不知道,这座楼里的房子当初是卖给分配到天台工作又没有住房的外地教师的,算是教师宿舍吧。他们有的已经回到原籍工作生活,有的跟随儿女搬走了。”租住在一楼的住户约略了解一点当初盖楼的初衷,“房型一模一样,大概五六十平方米吧!听说那个时代大城市建房也是如此。”


   “这里以前是个古祠堂,后来是电镀厂搬到这个祠堂里了,再后来电镀厂搬走了,古祠堂拆了,就建起了这座楼。”朱先生夫妇虽然住进来晚,但是对这片土地在小楼没有诞生之前的身份还是比较了解的,“一共两个单元,每单元每层就住两户人家,我们是1999年花了三万六买来的,每平方米合五六百元呢。听说当初八六年刚建起来也就一百多元一平方米,那时候屋子里有厨房又有厕所真的是好房子了,教师有知识呀,所以,住在这楼里的文化人多,还有书法家呢。”


   而其后两年建成的东湖小区才算是真正的小区,房屋面积也增加了,平均有六七十平方米,沿飞鹤路建在城关边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飞鹤小区、丰泽小区、桥南小区等等小区陆续开始建造,但根本没有围墙。”县城市建设规划局房地产科负责人郑卫东介绍,九十年代是一个变化频繁、跨度很大的时代,大家工资在不断地上涨,商品价格也逐渐贵起来,楼房的开发基本还是国营公司,到中期,新房房价就翻了两番,达到六百多元每平方米,城关很多主要道路就是在那个时候拆迁新建或拓宽的,比如,原来根本就没有的工人路是拆迁拆出来的。直到本世纪初,综合配套的概念才正式引入房地产市场,但盖起来的小区封闭式的很少,只有园丁新村,也还没有物业管理的概念。这时房地产开发商逐渐多起来,民营房地产开发公司走上历史舞台,开始进入角色。


   “2001年,房价突破千元每平方米,很快就攀升到1500—1800元。2002年,政府开始以公开拍卖的形式出让土地,市场上一个重要的买房手段———按揭贷款出现了,贷款买房的出现刺激了楼市消费,民营公司逐步壮大起来,春晓花园、皇家公寓等楼盘小区都是这个时段开发的,外地的房地产企业也进驻我县,参与开发。而这时综合开发概念也被用于楼盘设计建设中,买车的人开始增多,车库的概念也开始有了,房型越来越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采光、楼层等居住条件,当年底,我县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天诚物业管理公司出现。而第一个进行配套物业管理的小区是人和家园。自此,房地产开发日臻成熟了,绿地、小桥、流水、就近购物上学等都成了销售上的卖点,人文环境也越来越被消费者看重,其后经历了2004、2005两年低潮后,2006年开始至今房地产销量比较平稳,价格随着人们的需求增长而节节攀升,溪林春天、天都花园、中央花园、秀水山庄、名都豪庭、浅水湾等越来越多的楼盘开盘,最近开盘的远景广场的均价已经接近每平方米6000元。”郑卫东相信未来的商品房会越来越具人性化考量。


 当我们对我县商品房历史做了一个简单而模糊的回溯时,我忽然想到那句已经被人改动过的杜甫心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百姓俱欢颜”,也许“市场”和“欢颜”之间总会有些距离,但愿这距离不会离得太远,甚或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