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残疾孤寡老人住上“暖心”房
2009-09-07 08:39:03
阅读量:319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新中国60周年大庆的前夕,三合镇大横村的残疾孤寡老人汤有勤家也迎来了一件大喜事。8月28日,汤老汉家热闹得就像过大年一样,门前鞭炮“噼噼啪啪”响个不停,三合镇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服务队、村干部,还有左邻右舍,将他家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忙着搬新床、有的忙着包饺子、有的帮着张贴喜联,更多的村民则前来祝贺。原来,在县残联等有关部门、三合镇以及该村村委会的合力帮助下,汤老汉终于住上了党和政府为他新建的“暖心房”。当天,就是他正式入住的日子。
见到记者为他拍照片,苦了一辈子的汤老汉一边坐在轮椅上看着电视上的京剧节目,一边高兴地向记者说:“我这一生吃的是政府饭,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我不可能活到现在。我一生瘫痪无任何劳动能力,又无子无女,没有经济生活来源,现在已经72岁了,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心里真是无比感激啊!”
汤老汉朴实的话语真真切切地发自内心。同样,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带着感恩的心活到现在。
汤老汉原来住的房子就在新房子的隔壁,一间大约10来平方米、用乱石块堆砌起来的小房子。说是房子其实更像猪舍,灰暗、低矮、潮湿,遇风雨天还会漏雨、浸水、甚至会有坍塌的危险。而更让汤老汉苦闷的是,老房子的地基低于外面约四五十厘米,由于腿脚不便,即使坐着轮椅也无法走出门外,只能常年守在家里。
这一守,他守了将近60年,如今到了古稀的年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生靠着政府救助、乡亲照顾的他,还能住上30平方米的混凝土结构的新房子。“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风雨雪天了。”汤老汉说。
汤老汉是“生于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他真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给他带来的无尽关怀。他说:“我这一生,虽然谈不上美满,但是靠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我的生活有了保障,这要是在解放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汤老汉的命很苦,从小家里就穷,经常揭不开锅。在他4岁那年,因肚饿难受,爬上灶台找食,不小心跌落下来,造成脊柱神经损伤。当时命是保住了,但是因无钱继续医治,右下肢的肌肉逐渐萎缩,最终变成瘫痪。
13岁那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恰逢土地改革,家里分了田地,正当全家人能过上吃饱饭、穿暖衣,而汤有勤的生活也有了依靠的时候,不幸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先是父母亲相继去世,他的生活支柱再次倒塌。18岁那年,家里仅有的一间灰间大的茅草房又遭到大火吞噬,只剩下一对拐杖。
汤有勤是不幸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政府和乡亲们送给他的无数根“拐杖”。“靠着政府和乡亲们的救助,我熬到了人民公社化。那时虽然已经成年,但由于腿脚残疾,行动不便,生产队就让我干放牛这种轻松活。后来被公社书记看见了,他非常同情,就让队里不要再让我干农活,由政府直接发给我救济金,每月能领到10元救济金,相当于当时一般干部的半个月工资。”汤老汉说。
汤有勤的生活从此有了保障。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汤有勤也分到了良田,但他没有劳动能力。正当为此事发愁时,乡政府干部来到他家,说让他不要担心,政府已将他定为“五保户”,每月可以继续领生活费。与此同时,汤有勤又将他家的良田租给他人耕种,于是他每年还能收到300斤稻谷、50斤小麦,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政府对残疾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关爱越来越重视。现在的汤老汉几乎每年都能收到政府部门送来的棉被、大衣、大米、油等各种生活保障用品。县有关部门、村干部还送给他轮椅、电视、电饭煲,还专门为他安装好电线、开关,让他免费用电照明、烧饭。汤老汉说:“近几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右手也开始不听使唤,需要专人料理生活。为此,政府又增加了我的生活费,现在我每月能领到230元。每逢过年过节,政府还会给我们这些老人送来慰问金。”
汤老汉说这些话时,感恩之心溢于言表。我们在采访他时更多的也是被他这种感恩之心所感动。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各种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们相信,像汤老汉这样的残疾孤寡老人以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会享受到党和政府更多给予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相信汤老汉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在此,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能够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伸出援手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