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照相馆写真
2009-08-25 11:20:57
阅读量:451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1839年,以达盖尔为代表的照相术发明了。以前用绘画描述人的神态的专利让给了神奇的照相。因为照相比绘画逼真、方便。由此而生的照相行业不久便在世界各地兴盛起来。
照相术传入中国,从有关的资料上看应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是随着外国列强侵入中国而由一些传教士、商人等带进来的。如果从这个时候算,那么从照相术发明到传入中国,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至迟在19世纪50年代,中国的香港、广州就有执业为人照相的人,也就是说照相行业在中国已经落地了。随后因为行业的竞争,开始有人执此术沿东南沿海北上到上海、南京及以北经营,照相开始在内地流行起来。
而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天台最早的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是1935年平镇妇女会成立时几个妇女的合影。我想这张照片肯定不是最早的。从这张照片的清晰度及技术的纯熟程度来看,应该有比这更早的照片。可惜我们没有见到,也就无从说起了。
留在现在大部分天台人脑中最早的照相馆应是“国营天台照相馆”。这家早先位于中山路的照相馆,是1958年公私合营时合并了“新新”、“时代”、“天一”、“鸿雪”四家私人照相馆而成的。合营后,这四家照相馆里的人都成了“国营天台照相馆”的工作人员。
袁仙云今年70多岁了,她是1958年公私合营后,照相馆因业务发展需要招进来的,当时一起进来培训的有30多人,但培训结束后到照相馆上班的只有她一人,别的都到厂矿企业去了,因为那些地方的待遇远比照相馆要好得多。袁仙云到照相馆上班时天台照相馆有7个工作人员加她共8人。那时是独家经营,“天台照相馆”生意颇好。照相馆的设备也简单,两只拍摄用灯,一台座机,一块布景(布景因形势而稍作改变),一条凳子,再加冲洗放大设备。对着正门有一个接待用的柜台,来客来这里先登记、编号、付费,然后在门旁的长条凳上等候拍摄。自1958年进入照相馆一直工作到1983年退休,袁仙云每天上班见到的都是这个工作场景,其间照相馆从中山路搬到劳动路新建的楼房,但这个场景除了空间稍大外几无区别,就像这些年人们的生活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衣着穿戴。20多年的照相馆工作,袁仙云接待、收款登记、拍摄、冲洗、放大、彩色(在黑白照片的基础上进行着彩,使人的着装、肤色接近于本身)等工种都干过,最后是在照相馆馆长的位置上退下的。她说:那时照相,一寸的5分一张,二寸的8分一张,当然放大的也有,只是放大的稍贵一些,不是特殊情况一般人是不放大的。就这样,一天下来营业额也有二三百元,可见当时照相生意的兴隆。这样的大好形势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