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我们还需要大师吗?
2009-08-12 14:18:02 阅读量:272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最近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归了,媒体着实热闹了一阵子,普罗大众在惋惜感怀之余更多了一分质疑与焦虑。纵观各路媒体各家之言,矛头对准的只有一点:季羡林是不是国学大师?围绕这一问题,可所谓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有人哀叹中国从此无大师矣,有人则义正严词地指出季羡林算不得国学大师……

   且不论,季老是否真的配得起“国学大师”这一头衔,我们看到的是围绕季羡林而发生的一连串光怪陆离的事情,从“藏画被盗事件”、“乌龟门”闹剧到季老遗产大战,事件之曲折犹如电视剧,各路人马粉墨登场,或借老人家扬名或贪图老人家的名利,惟独没有几人去真正关心过老人家的学术成就。他最重要的三部著作《糖史》、《弥勒会见记》和《中亚佛教史》都缺乏真正的研究者,无怪乎,有人笑云:“研究季羡林的人不去图书馆,都去医院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场举国辞别的盛宴中,我们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我们还需要大师吗?大师一词最早指在佛学上有精深造诣或参悟的高僧,后衍生为对和尚的尊称。也指在艺术上和学术上有显著成绩的人,即对艺术家和学者的尊称。在中国传统的知识领域中,对大师级学者的理解,原本是非常严格的,数千年来十多人而已。但在如今这个大师满天飞的年代,原本严肃的称谓却已泛滥成灾,各行各业都在塑造所谓的偶像或大师,有人说泱泱大中国如果没有几个大师岂不贻笑大方?需知,大师不是被高高供奉的泥塑木偶,而是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一学问广博,既能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有许多创新,才可以为一代宗师,二道德高尚,行为楷模。用陈寅恪的话说即“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以这样的指标来衡量,古往今来,配得上大师称号又有几人呢?


 再回头想想,这个时代是否还需要大师呢?如果我们仅仅指望几个大师来装点门面,或者担负起拯救国民心灵,担当时代精神指向标的职责,而不是对真知识真学术对知识阶层给予应有的尊重,不消除社会日益浮躁和虚夸沉沦的世风,不要说大师就是陈寅恪这样的大家也不会再出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不是靠大师的多寡来衡量而是由社会公民的整体素养来推动的,更不需要盲目崇拜,从某种程度上看当下一些国人的大师崇拜情节,是一种病态的权威饥渴症。如果所谓的大师只是挂羊头卖狗肉,那么这样的大师少几个又何妨?也许哪天当我们不再硬塑人为偶像,社会才算真的进步了,真正的大师或许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