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山村亮色——记三州乡下施村党员王英国
2015-06-30 16:07:49 阅读量:360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门虚掩着,顺手一推,便打开了。家里陈设简单,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见来了生人,邻居过来了:“你们找英国书记?他到溪里捡垃圾去了。”聊起王英国,村民们细说他的好处。在这些纯朴的村民心中,他就如同一抹亮色,照亮了山村的希望。

  王英国,三州乡下施村普通党员。以前当村干部时,他带着大伙实干苦干,用担当扛起了发展重任;从村主职干部岗位上退下来后,他甘当配角,为村民、村务“鞍前马后”,不计得失。

  责任在肩,干就干出样子

  “要想富,先修路。”2002年,王英国当选为村支书,他承诺办理的第一件实事项目,就是修建通村水泥路。

  村民们知道王英国是个实在人,不会放空炮,但村里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而工程概算需30万元资金,村民们顿感目标过于高远。

  见村民们观望情绪浓厚,王英国便带头捐资1万元,并发动亲戚出资。在当时,1万元对于一个在家务农的农民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村民们从王英国的举动中看到了希望。短短几天时间,村里就筹到了18.5万元资金。很快,全乡第一条水泥路在下施村建成,一时引来周边村庄艳羡的目光。

  水泥路一通,众情亢奋,王英国趁热打铁,在全乡第一个开展以改路、改厕、改水为内容的村庄整治,这在当时无异于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在建设过程中,村里拆除了王英国亲戚家附近的10多口露天粪坑。听说在拆后原址上要新建一座公厕,他的亲戚跟他急了。原则性的工作,王英国一步也不退让,气得亲戚家几年都没与他进出。

  人居环境改善了,小山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但王英国知道,现在不是骄傲的时候,村里底子薄,村民们都还不富裕。

  在家种植茶叶、药材需要投入,外出开办浴室、宾馆也需要资金。在多次为创业的村民提供担保时,王英国与邮储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为打通资金瓶颈,王英国牵头与邮储银行协商,建立了“三户一联,五万一户”的制度,村民们当年就获得了近400万元的贷款,到年底无一逾期,被评为“信用村”。

  有了源头活水,许多村民创业如鱼得水。王英国说:“现在看到一个个造了新房,一个个开着汽车回家,我真替他们高兴。”

  无职有为,奉献无关身份

  去年5月,村里召开大会,商讨新农村建设、“五水共治”、文化礼堂建设等实事项目。村集体“囊中羞涩”,王英国带头捐了1万元。

  当时,王英国已卸任村支书半年多。老支书的高姿态,带动了村两委干部、村民的捐资热潮,当天会上,村里就筹到30多万元。

  退出村两委班子后,王英国用不着再出头露面。但只要村里有“召唤”,他总是忙前跑后,乐此不疲。

  不久前,村里实施了电线线路改造项目。由于涉及全村家家户户,工作难度大,王英国又被找去帮忙。项目实施过程,有一村内的变压器需移到村外去,选址落在村民王杉言的地块上。安装了变压器,就不便今后的耕作,王杉言不同意。

  一天,王英国和村干部一起走进王杉言家,王杉言转变了态度,对王英国说“你看着办吧!”在许多村民眼中,王英国办事出于公心,值得信赖。王英国客观地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双方都认为合情合理,最终问题妥善解决。

  王英国说:“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党员,但村里的事情需要用到我,我是肯定不会推脱的。”也正因为王英国“特别好说话”的脾气,村里修建林区道路的工作又找了他。

  该项目需要征用邻村的部分山林,因存在矛盾,前期工作进度缓慢。尽管工作有些棘手,但为了村里的发展,王英国顾不上那么多。

  老支书无私帮助村里工作,这让村支书王显形非常感动。王显形说:“像村文化礼堂和村老年人照料中心建设,英国书记花了很大的心血。”王英国却谦虚地笑着说:“这届村班子决心很大,办了许多我们没有办到的事,我要感谢他们!”

(小徐 张主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