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做好基层工作需要大量人才支撑,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基层干部“留人难”现象比较突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雷峰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近日,在雷峰乡政府食堂内,4个值班干部正在包水饺,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每当这个时候,机关干部洪琼的心中就会油然升起一种“家”的感觉。
洪琼感受到的这种氛围,正是该乡党委政府全力营造的。从去年初开始,乡里针对年轻机关干部流失严重的现象,悉心培育“家文化”,既起到了“拴心留人”的作用,又极大推动了全乡美丽经济的发展。
现实困境倒逼干部管理转型
2011年8月,从机关调到基层的第二天,时任乡长袁卫卫(现乡党委书记)就被突如其来的干部调动打乱了阵脚:“乡里召开农业产业协会会议,主要经办人却找不到,一问之下,才知道人刚刚调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被机关看中了。相比乡镇工作,机关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更大。曾有一名局长跟袁卫卫说,在乡镇待过的年轻人,平时工作“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吹拉弹唱都有一手,调过来就可派上用场。
正因为这一缘故,不少机关部门乐意从乡镇选调年轻干部。而年轻干部出于对个人成长、家庭团聚等各方面考虑,也期盼能通过选调、公务员考试等方式及早进城。
乡干部普遍身兼多职,工作压力大也是一个突出原因。去年防汛期间,乡干部王岳有五六项工作凑到一块,当时他一直在咳嗽,但他能忍则忍,直至在村里晕倒。村干部把他送到医院,被查出患有肺积水。
“做不好会受到责任追究,有的工作还会被‘一票否决’。”乡纪委书记吴人茂坦言,乡干部的担子不轻,压力蛮大。
一则数据可以反映该乡干部流动性之大,全乡目前有26名干部,从2011年至2014年初,调出的干部多达14人(两个数据均不含班子成员)。现任乡党委书记袁卫卫说:“乡里可从工作角度出发不放他们走,但‘抓住的蜜蜂不酿蜜’,何况我也不愿狠下这个心来。”
如何让干部安心乡镇工作,雷峰乡从关爱干部入手做了不少探索,但收效甚微。至去年年初,该乡运用各种资源全面打造“家文化”,留人效应才初步凸显出来。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把乡政府建成充满爱的大家庭
短短几年时间里,乡干部张明从一名书生气十足的普通办事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乡农办主任。他特别感激乡里为年轻干部搭建的成长舞台。
周六,乡里组织开展“三改一拆”行动,人手不够,张明通过乡里的微信群打“招呼”,很快就有10个干部响应。“各线干部一起上,当中还有几个乡领导。”这让张明非常感动:“只要为雷峰好,自己牺牲点也是值得的。”
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威说:“实际上,这种‘干事有舞台,分工不分家’的理念是乡党委政府一直强调的,这也让每一名干部对自身的岗位产生了一种很强的认同感。”
洪琼对这一感受更深。她原在一办事处上班,从办事处到她的驻村,需要走几十分钟的山路,一开始,她怕麻烦人,便独自前往。当时正值抗台阶段,乡里知道后,安排了一位老同志把她送到村里。
“不止这些,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材料,通过微信向乡领导请教。当时我不知道领导在培训,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指导意见。”点点滴滴润心头,洪琼感受到了暖暖的关爱。
就连在多个乡镇工作过的乡武装部长范顺理也很感慨:“以前干好分内事就行了,现在彼此间多了分照应,更愿意为周围的同事着想,大家平时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他说,大家都很珍惜在一起的缘分,有一种像“家”一样的情感牵系着每个干部。
——“家”的氛围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楔入了每个干部的心中。
为丰富干部的生活,该乡开展了“你点单,我赠书”活动,每个季度都可以更换不同的书籍。同时,乡里搭建起了文化平台,组建了象棋、书法、茶艺等多支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
“乡政府不再只是一个工作的场所,而是一个富有‘家’味、充满生活气息的‘乐园’。”乡党委委员陈挺说。
这一氛围对向往基层工作的机关干部戴君帅充满了吸引力。今年3月,戴君帅由我县一部门调到雷峰乡,面对工作压力的挑战,小伙子显然心理准备很充分。他说:“各种不方便很多,但新单位给我一种‘家’的感觉,比我想像中要好。”
“心定人留”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6月5日,黄家塘村前的滩地上,十几个工人正在紧张忙活着。过不多久,这里将建起一个占地150亩的沙滩主题公园。
近两年来,乡干部陈定梁几乎天天泡在村里,都快成了常驻的村民。村民也经常跟他开玩笑,把他当成黄家塘人。每每这个时候,便是陈定梁最开心之时。
从前年在黄家塘村谋划宋窑遗址开始,陈定梁就在时任办事处主任陈海鹏的“传帮带”下,与该村结下了不解之缘。眼下,宋窑遗址已经建成,陶吧也已对外营业,一个无名小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黄家塘村的变迁在全乡起到了风向标的意义。在此影响下,全乡干部全力以赴,村干部也毫不懈怠,一股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热潮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崔家村主推高端民宿,友义和桥棚村亮出廊桥文化,里良村打造创意美术基地……”乡党委副书记谢文静告诉笔者,以前村里的工作是“你推一推,他一动一动”,现在全乡17个行政村的发展赶超热情都被点燃了。
干部人心思定,活力随之迸发。在“五水共治”行动中,该乡获得浙江十大最美乡镇、治水美镇·浙江样本等殊荣,战果辉煌。在如何收获“治水红利”上,普通干部和决策者一样的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该乡通过招商引资,决定对涉及5个行政村的溪流进行联合开发,建设十里峡谷漂流。知易行难,乡干部全部放弃休息时间,集中全力进行破难,只用了2个月时间就促成项目落地并投入运营。项目建成时正好赶上漂流旺季,吸引游客多达6万多人次,投资商当年便收回了大部分投资。
稳定的干部队伍,也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该乡有1.6万亩茶园,茶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茶文化产业园,是全乡茶农多年来的企盼。今年,该乡上下合力,突破了这一建设难题。
乡干部把雷峰乡当成自己的“家”来对待,当地干部群众有感而动。里良村支书胡军民事业不顺利,但他没有落下村事,他说:“只要乡里决定的,要钱我们出钱,要力我们出力。”曾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排头兵的崔一村,被这波创业热潮冲淡了光环。该村干部群众急起直追,一度停滞的该村第二期农房改造项目现已重新启动。(小徐 张主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