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拼”出一片新天地
2015-06-16 09:22:17 阅读量:223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图为杨善福(中)正在和工匠商量木雕设计。余薇摄

  【人物名片】杨善福,1957年2月出生,2000年12月入党,2008年至今任雷峰乡潘岙杨村支书。先后入选第6届“感动台州”人物、浙江“千名好支书”。2014年10月,县委作出决定,在全县开展向杨善福同志学习活动。

  6月5日,见到杨善福时,他正骑着摩托车从大山外采购材料回来。很难想像,这个去年8月还因身受重伤而奄奄一息的中年汉子,出院后基本上未怎么调养,便又投入到他为之负伤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中。

  有人说他只顾村里不顾自己实在傻,他一笑了之;有人问他为村里拼死拼活图个啥,他也是报之一笑。当笔者与他推心置腹交流时,他这才笑笑说:“大家那么信任,我没理由不干出点名堂来;只要村里能发展,我自己苦些累些不算什么。”

  ——因为他的这分傻,这分拼命,村民看到了希望,干群团结了,发展的劲头也足了。

  带伤再上火线

  去年8月,杨善福在村综合楼三楼劳动时,因病后体力不支晕倒,摔成重伤,胸腔、手等部位多处骨折,肺挫伤,脾被摘除。

  一个半月后,杨善福出院回家静养。说是静养,但这个闲不住的人没有一天好好静下来调养。

  村综合楼的前身是村祠堂,在毁于大火前是村民引以为豪的标志性建筑。在原址上建一幢融文化礼堂、农家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楼,成为全村人的热盼。杨善福顺应民意,在村集体经济“空壳”的情况下,启动了项目建设。

  出院第一天,杨善福就来到他日夜牵挂的综合楼工地上。之后,他每天都会准时来到工地“报到”。当时,木工、漆活正在紧张建设,只要到现场去看看,他就觉得心安。

  村民杨美正老人说:“他刚回家那几天,走路就像探地雷一样,走得很慢很慢,看得出来他每走一步都会痛。我劝他先等身体好了再说,他总是说‘没事没事’。”

  杨善福的坚强与敢拼精神一次次打动村民。也正因此,村综合楼建设一天未停。

  建设中,杨善福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缺钱,在已支出的110多万元中,他个人出面借资就有50多万元。为了筹钱,他带伤四处奔走。多个乡贤深为打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现在,村综合楼的木工活已经完工,雕花活也即将完成。杨善福告诉笔者:“综合楼算不上豪华,但一定会让村民感到很自豪。”

  【画外音】经历过生死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深受群众爱戴的干部,会更加注重奉献与付出。

  瞄准旅游全力拼

  “靠山吃山,村里要发展,关键在乡村休闲游。”对这一点,杨善福目标很明确。在他看来,村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只要配套设施跟上去,不愁游客不来。

  村庄位于大雷山麓,主峰为境内最高,竹木资源十分丰富。来到这里可登高、探幽、访古、览胜。但由于通往大雷山的道路交通条件落后,游客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从2012年开始,杨善福就和村两委一起着手启动机耕路项目,但由于涉及的土地较多,相当一部分村民不相信村干部能突破这个难题。杨善福提议从位于反方向的集体山林位置开始动工,由此打开局面。现在,一条长7公里多的机耕路已基本贯通。

  “这样一来,到这里来看峡谷就方便多了。”村委杨爱飞是杨善福几年前作出这个方案的坚定支持者,路通客来,令他对未来发展满怀期盼。

  杨善福告诉笔者,村里建综合楼、修路、改造自来水设施、实施河道整治等,所做的这些工作,就好比是栽下了梧桐树。说也奇妙,它还真的引来了金凤凰。

  去年杨善福为集体受伤的事迹经媒体传播后,一个湖南籍老板开始关注潘岙杨村。不久前,他还带着设计人员,多次来村里实地考察。

  “这是他为我们设计的旅游规划书。”杨善福取出一本印刷精美的资料,说对方已明确表示要在村里发展旅游。

  站在新的起跑点上,重伤初愈的杨善福像是一个运动员,正带着村里干群快步前行。

  【画外音】找准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子,更要有一股舍我其谁的冲劲和拼劲。只要咬定目标不放松,理想就一定能变为现实。

  (小徐 张主俐 戴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