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美丽乡村 魅力雷峰
2015-06-12 09:02:32 阅读量:781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曲径通幽,驱车从前山溯崔岙溪而入,一条不宽的乡村公路蜿蜒在溪边山河,掩映在绿荫丛中。进了石柱洋村,在成片的梨花林旁,一座标志性的建筑耸立在公路旁,上面醒目的“雷峰”两字映入眼帘,这是雷峰乡的标志,它告诉人们,已经到了雷峰乡境内。

  雷峰乡政府与雷峰中学前后并立,门对着一帘瀑布,山泉飞瀑从几十米高的悬崖飞洒而下,潺潺的水声如动听的乐章,日夜欢歌。雷峰乡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最美乡镇,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治水美镇50强。这里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碧,空气更清新。美丽的雷峰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

  初春,崔一村的公路沿线、门前屋后,一树树梨花争相怒放。洁白的颜色、浓郁的馥芳,招蜂引蝶。徜徉在这一望无垠的“香雪海”,沁人心扉。夏季,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又甜又大的蜜梨,诱人口水。果农们摘着果子,心中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崔一村是全乡美丽乡村、清洁家园的典范。率先进行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人畜分离,积污纳管。村庄分布在崔岙溪两岸,干净整洁,一湾碧水的灵动,整个村庄更显得生机勃勃。

  黄家塘村,灰墙黛瓦,房屋错落有致,村容村貌整洁。村后的宋瓷古遗址,始于宋,盛于元、明、清直至民国,生产了不计其数的碗、盏、盆、罐,销往远近四方。它跨越了五个王朝,穿越千余年的历史时空,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现该村设立了制陶工艺体验馆,展示着先人传统的陶瓷工艺。记得我少时家里使用的“黄家塘碗”,就产于此。往事流逝,古韵犹在。

  状塘村位于淡竹溪与大木勺溪的交汇处,四面环山形成一个大涡塘,十里倒溪回旋在村外,一条公路隧道穿进村中,两座新老石拱桥相映成趣,五百余户人家分布两岸。东澜争胜、翠烟南浮、西嶙复峙、莺语北窗、墩头北眺、金钟覆地、横岭闻籁、水路浓荫,村庄八景罗列四周,这是一个藏风聚水的宝地。

  状塘村有首新村歌,其歌词为:清清溪水村前淌,八景村庄状如塘。苍松翠竹遍地秀,古桥青藤长又长。先祖家训铭心田,钟灵毓秀传四方……万山幽谷瀑布挂,十里倒溪曲曲流……杨范两姓一家亲,崇山园里书声朗……啊,状塘,我可爱的家乡!

  一曲村歌,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声,精彩的表演,在全县村歌大赛中夺魁。它唱出了状塘村的风光美景,唱出了状塘人的风采和心声,展露出状塘村人杰地灵。状塘村的文化礼堂位于墩头的公路旁,礼堂内的书画作品彰显着该村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一块块祖像展板,深藏着源远流长的宗脉历史。

  桥棚村的廊桥很有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廊桥就是架在溪上的木桥,再在桥上竖柱架梁,盖上顶棚,不使木桥被雨水淋湿,这样既可以使木桥延长使用寿命,桥上形成一道屋下长廊,两边栏杆做成的靠背椅,供人们坐下休息,桥棚村的村名也源于此。以前,此处是东阳磐安以及天台西乡通往临海、仙居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络绎不绝。廊桥为人们提供了避雨歇脚乘凉的好场所。也成为村人休闲聚会的地方。这样的廊桥在离此一里余路的友义村也有一座。同时,在桥棚久负盛名的特产是板栗。一千多亩板栗遍布在山山弯山岗,一望无际。秋风起,板栗黄,毛绒绒的栗果在树上摇曳,张开笑口,露出饱满的栗子。板栗是该村的特产,给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

  祥和溪十里幽滩,两岸崇山峻岭,一溪碧水淙淙流淌,一条公路横贯山腰,这里搞起了漂流,橡皮舟载着俊男靓女,荡漾在峡谷绿水间,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惊声尖叫。相互追随,互打水仗。舟泛碧波浪花里,人在山水画卷中。这为幽静的祥和溪增加了几分闹意和欢乐。

  茶丰村茶柿合园套种,闯出了一种新模式。春季在柿树下采茶,秋季茶园的柿树果实累累,像一只只红灯笼挂满树梢。两种作物互不干扰,互不影响,使有限的土地获得双倍收益,这种栽培模式获省级科技奖。该村的红朱柿因土壤适宜,日照时间长,个大汁甜,畅销市场,赢得好口碑。茶丰村产出的“雷峰”牌红朱柿2014年在义乌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森林博览会上获得优质奖。

  白坭坦村的杨梅基地也初具规模。所产的“雷峰”牌东魁杨梅又红又黑,又大又甜,一到出产的季节,引来了一批批客商游人争相抢购。

  茶叶是雷峰乡的支柱产业。全乡共有茶叶1.8万亩。其中,祥和村就有2500亩。祥和村是由张家庄、祥里、尖岭脚三个自然村组建而成,共有634户,2143人口,人均就有一亩多茶叶。该村有4家茶叶生产合作社,4家茶叶家庭农场。年茶叶总产值一千两百多万元,成为村民收入的源头活水。2007年,该村在张家庄村何氏宗堂建立了茶叶市场,这些年来,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引来了无数天台本地及东阳、磐安、临海等地的茶商前来交易,成为雷峰茶叶集散中心,也极大方便了附近村民售卖茶叶。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场地显得拥挤,祥和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先说:“即将兴建的杭绍台高速公路穿过该村,并将在此规划了互通出口,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交通枢纽。我们村现着手在村对岸建设一个一定规划的“雷峰茶产业园”,集干鲜茶叶交易、加工、科研、茶文化长廊于一园,打造高速出口经济圈。”

  潘岙杨,大雷山下第一村。450户人家的村庄,在雷峰乡来说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村。村庄坐北朝南,傍水依山。前有凤凰来仪,后有白虎伏地,左有狮龙双守,右有黄牛饮涧。村内高楼林立,大道纵横。潘岙杨宗祠坐落在村中心的车站旁,五层牌楼巍峨耸立,拱斗飞檐,重层叠角,十分壮观。532平方米的占地,内部三层建筑,规模宏大。花窗木门古色古香。它集宗祠、文化礼堂、餐厅等多功能于一楼,可以说是目前全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祠堂。在祠堂牌楼的顶层建有圣旨亭,将藏放元、明两朝皇帝的十九道圣旨和御书“上柱国”牌匾。大门两边的一对威武的石狮,守卫着这庄严的圣地。前面的那株老态龙钟的沙婆树,诉说着这千年古村的沧桑往事。关于古村的传奇和杨氏宗史古典,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两千载古村经沧桑,胜蓬莱腾飞福地,六百年宗脉三大夫七进士,远播雄风。

  从潘岙杨到大雷山下捣臼孔的十里幽溪,两岸有两千多亩的毛竹林,五千多亩的杉木林,万余亩的松树林和炭薪林,形成辽阔的森林公园。竹海起舞,松涛阵阵,心旷神怡。一溪碧水,清澈见底,数尾游鱼,悠然自得。两岸青山,峰峦叠翠。春来山花烂漫,秋来霜叶胜火。大雷山下的捣臼孔,古木参天,小桥流水,庙宇山厂,清净奇幽,是避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大雷山区还隐藏着许多景点,如雷音寺、铜背岩飞瀑,百花娘子宝藏等。

  在雷峰境内行车,路蜿山涧,桥隐幽溪,一路春色,满眼苍翠。以为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在景里行,人在画中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雷峰之美在于生态之美、山水之美、文化之美、物产之美及和谐之美。生态文明、清洁家园是生态的基业,宝贵的财富。雷峰乡党委、政府致力于造林护绿,在每个村庄接污纳管,污水达标排放,使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空气常清新。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欢迎您到雷峰来旅游,欣赏最美乡村的优美风光,体验得天独厚的生态文明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