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2015年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展示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唱响“天台好腔调”,使百姓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活动主题,6月3日至6日晚,我县举办了为期4天的“故土腔韵”——天台地方传统戏曲展演。该展演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主办,县非遗中心、文化馆、坦头镇、三合镇及三州乡联合承办,参演的地方戏曲有道士岩村的天台坐唱《开弓解和》、牌门村的车灯《关公送皇嫂》、亭头村的词调《渭水访贤》和榧树村的词调《送饭受封》。
据悉,这4部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戏不仅纳入我县非遗名录,还被列入台州市市级非遗名录。
走进三合
三合亭头词调《渭水访贤》
6月3日晚,三合镇黄务村的“三桧台”前簇拥着上千名百姓,热闹非凡。该村村长王昌鸟激动地说,这次将地方传统戏曲首场放在黄务村,他感到非常荣幸。三合群众以亭头村为傲,他相信这次活动对带动村子里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们的千秋剧团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我13岁开始在千秋剧团学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亭头村的词调逐渐冷落,现在又重新复苏起来了,我感到非常高兴。”如今, 83岁的亭头村词调剧团负责人张贤湖早已退至后台,他笑着说:“我已经唱不动了,现在只能在后台给大家帮帮忙。”
据了解,三合镇亭头村词调剧团始于民国,以角色整齐、表演精湛而名噪一时。解放后,该村仍保留词调表演。上世纪八十年代,千秋剧团还编演出词调新剧目《赤城风云》,获得一致好评。
2013年正月初一,亭头村恢复了词调表演,剧团在本村演出《八寿图》、《辕门斩子》和《渭水访贤》,获得群众掌声与支持。2014年6月,千秋剧团参加了省传统戏曲展演,荣获“浙江好腔调”奖。
走进坦头
牌门车灯《关公送皇嫂》
一声震撼人心的唢呐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6月4日晚,展演在坦头镇下宅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拉开帷幕。村民们把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虽说台上是业余演员,但是他们的一招一式都颇见功力,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车灯《关公送皇嫂》和词调《送饭受封》演绎得活灵活现,博得阵阵掌声。
牌门车灯是坦头镇牌门村的乡土艺术,其经典剧目《关公送皇嫂》一直为群众津津乐道。作为天台民间的节庆表演形式之一,车灯以表演中的彩车、彩轿悬挂的彩灯而出名,它将民间的戏剧与灯舞相结合,其唱腔吸收了词调、乱弹等戏剧之长,深得百姓喜爱。近年来,牌门车灯在全县重大文化活动中频频亮相,该表演队也列为“天台县文化特色队伍”。《送饭受封》的三名主演平均年龄将近68岁,他们的精彩表演,逗得观众前仰后合。
榧树词调《送饭受封》
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杨惠芬表示,“故土腔韵”展示了具有天台特色的地方戏曲,而巡回演出让更多百姓能够欣赏到本土民间的古老戏曲,享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大餐。
三州坐唱《开弓解和》
天台坐唱于清末时就流传于白鹤镇、三州乡。顾名思义,天台坐唱就是坐着唱。三州乡道士岩村的坐唱表演一直活跃于山区,演员身兼数职,自拉自唱,曲调高亢激越,酣畅淋漓,深受百姓的喜爱。
2014年6月,该村的天台坐唱在台州市“乡音曲韵”传统曲艺展演活动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年轻人不太爱学,传承挺难,我希望这些地方戏曲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作为一名乡土文艺老演员,64岁的陈美芹奶奶不无担忧地说,“这次参加展演的剧团里,年纪最大的已近耄耋之年,最年轻的也有35岁。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些,而且很少有感兴趣的。像我们剧团里的‘关公’就必须去找继承人,必须特地去培养一个能够完全取代角色的新人。
“词调是具有天台特色的剧种,老百姓对天台的词调有着特别的情节。结合第十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通过举办天台地方传统戏曲展演的活动,让全国人民共享天台的文化魅力,让老百姓更加热爱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提高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县非遗中心孙明辉主任如是说。
送戏始丰
6月6日晚,始丰街道的天元广场比往日更加热闹,中国民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陈华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裘国宏前来观赏。
裘国宏在致辞里表示,举办“故土腔韵”——天台地方传统戏曲展演,旨在展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使大家在享受传统戏曲魅力的同时,树立保护意识,从而进一步推动天台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演出现场,一位观看表演的老阿婆乐呵呵地说:“希望今后能经常在家门口看到这样的文艺节目。”88岁的陈阿公在孙女的搀扶下,也特地赶来看戏。陈阿公说:“好些年没看见过唱戏的了,这戏唱得好,演员演得真是不错啊!”演出结束后,他意犹未尽地问记者:“这戏明晚还唱不唱?我想再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