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八路军,打日本鬼子
徐福正同志1927年2月出生,浙江慈溪人,出身贫寒,小时讨过饭、学过裁缝。1945年2月初,18岁的他,找到了慈南余鲍陈村北团田庵浙东抗日纵队,从此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的怀抱。1945年9月浙东四明山抗日纵队北撤,整编为20军60师,参加解放战争的淮海、渡江和上海战役。1950年11月入朝,1952年10月归国,并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眼见战友牺牲在抗日战场
1945年6月25日,徐福正所在的山北特务营二连,经过一夜的夜行军,天亮前到了余姚县城的陆家埠,部队刚吃过早饭,进行休整,只见日军的汽艇在姚江里向陆家埠驶来,同时发现姚江大路上有100多名日、伪军向陆家埠街搜索过来,部队立即拉到陆家埠的后山,占领制高点,用机枪、步枪对闻讯而来的日、伪军进行射击。排长陆林生同志也迅速往后山撤退,日、伪军用小钢炮、轻、重机枪向后山猛射,陆林生同志被敌人的枪弹击中。“就发生在我的眼前,当时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徐福正说。
解放沿海岛屿忆海战
60师是浙东大地成长起来的浙东人民子弟兵,又回到家乡感到格外亲切,只因战尘未除,到家门口未见亲人一眼,就奉命执行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任务。1953年,60师179团解放了大、小鹿山、鸡冠、羊屿和积谷山岛。1954年5月15日,60师180团解放了头门岛、高岛等,野炮营也于当晚进驻头门岛。为防大陈之敌骚扰,就通夜紧张地挖掩体和构筑工事。第二天敌机在头门岛上转了一圈后,就从大陈方向来了三艘敌舰进入头门、高岛之间,我野炮营和海军舰艇一齐猛烈的炮火,击伤两艘敌舰,取得了第一次海战的胜利。头门岛是扼台州湾、三门湾的战略要地,也是解放一江山岛和大陈岛的前哨,180团一部分和野炮营树立以岛为家和长期守备的思想。在烈日下,构筑公路、挖掘交通壕和5个炮兵营阵地及百余个掩体,也储备了大量弹药和粮食。就是淡水太紧张,一位40多岁的老炊事班长为节约用水,将海水过滤三天,烧起来饭都吃不下,闹出笑话,但大家非常乐观,都希望早一天解放一江山岛和大陈岛。
老兵不怕跟敌人炮火对轰
1955年1月18日12时,强击机实施对一江山岛轰炸扫射,28架歼击机在作战空域掩护警戒,头门岛上榴弹炮、海岸炮、野战炮、火箭炮、抵近射击的迫击炮等,在同一时刻怒吼起来,千万发炮弹掠过长空,以排山倒海之势像长了眼睛似地发发击中一江山岛。野炮二营二连三门野战炮各由连长、指导员、副连长负责全神贯注,统一协调,紧张有序地指挥战斗着。指挥班同志眼睛死盯住一江山岛,不断调整着让每一发炮弹狠狠击中敌阵地,传递手密切配合,快速输送,装弹手屏住呼吸,满头大汗,以最快速度把炮弹送上炮口。全连指战员很快被震聋了,就用手势指挥,炮筒发红、发烫、冒烟,仍快速射击。“我现在听不大清楚就是当时留下的后遗症。”徐福正指着自己的耳朵说,“15时05分,178团五连将红旗插上了一江山岛主峰203高地,我们胜利了。”
徐福正今年88岁了,当他想起牺牲的战友时,总是面带悲色,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在即将结束采访时,这位世纪老人再次提起,一定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千万不要忘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珍惜如今幸福的日子。
(方彬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