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
2009-05-20 09:34:14 阅读量:977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文陈翥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如今当我们回顾二十年来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在对天台山传统文化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时候,这两句唐诗蓦地涌上心来,其卓越的成就如那耸立着的翠峰千叠,已经成为天台乃至台州文化史上一道永恒的风景了。

    5月16日,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在天台宾馆隆重举行,一时间嘉宾云集,盛况空前。出席会议的有市领导洪显周、县领导黄继满、褚人福、褚夏芬、叶玲君以及研究会的元老、成员和来自北京、南京等地的学者,将近200人。记者在会议间隙就研究会成立20周年和对天台山文化研究等相关话题与研究会的几位元老和参与活动的学者进行了探讨,共同回顾研究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

 

地域性的学术团体 国际性的学术成果
    记者:请介绍一下当时研究会的成立情况?
    杨明教(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1989年5月18日,经中共台州地委宣传部批准,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在天台成立,成为地(市)级群众性学术团体,挂靠在台州地区(市)地方志办公室。最初是从“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角度出发,旨在弘扬、挖掘天台山文化。
    天台山文化是台州的主体文化和代表文化,研究会作为浙江省第一个以研究区域文化为主旨的市级群众性学术团体,它的成立意味着个人分散研究状态的结束,宣告了全面研究天台山文化时代的开始,“使天台文化研究与世界接轨,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记者:成立至今研究会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明教:研究会虽然是区域性的,但所研究的内容却是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研究会培养了一批研究天台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骨干,为他们提供了施展学术才干的舞台,20年来研究成果斐然,为促进天台和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带动了台州地域文化的研究,大大超出了天台山文化研究的范畴和内涵。
 
天台山文化研究已自成一体
     记者:《东南文化》这些年来出了4期天台山文化专号,你作为参与者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奚三彩(原南京博物院副院长):《东南文化》是我院主办的集历史、考古、民俗、艺术于一体的国家一级中文核心刊物。为地域文化连续出专辑天台还是首次。经过20年的发展,天台山文化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支系统的研究队伍,研究方向也从区域性文化拓展到全国性,研究深度进一步加深,影响面逐渐扩大。最难得的是研究队伍中既有专业的研究人员更多的是民间研究者,他们的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对天台山文化的研究已自成一体。
 
古为今用  创新研究  吸收新鲜血液
    记者:对现在天台山文化研究存在着古代文化辉煌但现当代文化清冷的局面你如何看待?
    周琦(台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痕迹,天台山文化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文化的核心之一,我们有责任保护挖掘,研究古代文化是古为今用而不是钻废纸堆。现当代文化或者说大众文化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但以史为鉴希望就在明天。
    记者:今后天台山文化研究应该走向何方?研究队伍青黄不接存在着断层现象,你们怎么看这一问题?
    杨明教:我们正在积极吸收中青年会员,准备整合研究人才和典籍资源,深化研究方向和内容,把值得研究的内容提炼出来形成新的课题。
    方山(研究会首任会长):天台山是儒、释、道三教并存之地,天台山文化博大精深,还有不少等待我们去研究的课题和方向,其实目前对儒、道文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比如唐诗之路、齐召南等。
    我们应该看到天台文化民间传承者大有人在,天台山文化需要普及和传承应该关注这些民间研究者,优秀的人员可以吸收进来,特别要注意吸纳年轻力量。
 
文化兴旅  构建和谐社会
    记者:我县文化资源众多,但在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议,你们有什么建议?
    杨明教:天台旅游目前应该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整合旅游资源,二是建立一个旅游集散中心。没有文化作为内核的旅游业是走不远的,天台旅游品牌很多但要突出重点,当前可以考虑打济公这一牌子。
    周琦:旅游业发展应该多层次、多侧面,特别是要深入基层,让游客去体验。天台山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应该就如何让游客在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天台山文化的底蕴与历史这方面做文章。
纪念活动目前已落下帷幕,二十年不长也不短。天台山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后来人不断地开拓创新,希望就在明天。
 [1] [2] 下一页
稿源:   编辑: 奚珍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