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村官”的那些事儿
2015-05-15 14:09:34 阅读量:589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皇都村位于白鹤镇南部,与平桥镇交界,土地较平坦。全村现有人口506户,1528人,逢农历四、九为集市,外出经商人口多。

  悠久老村换新貌

  原来的皇都村到处是脏、乱、差,特别是村内的主道路,村民们意见很大,有村民形象地描述:“晴天穿套鞋,雨天用船撑”。针对这种状况,陈统龙在2005年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下宅村到皇都村的“康庄路”。万事开头难,由于村民对村干部普遍不信任,修路的钱一时无法筹集。下宅村的人甚至还说“你们做不了的话,我们来帮你做”,陈统龙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村集体拿不出钱,干部就自掏腰包先垫资!”在陈统龙的倡议下,村两委干部集资的4.5万元启动资金很快打入了村集体账户。干部出钱办村事,这前所未有的举动一下子吸引了全村人的眼球。干部动起来了,群众也坐不住了。70多岁的退休工人陈妙莲带头捐款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们自发为修路捐钱出力。目前,皇都村内大小道路均已硬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铺设排污管道3000多米,清理灌溉沟渠2500米,新建公厕4座,安装路灯80盏,沿村广种桂花、樟树。历史悠久的皇都村已初步展现出新面貌。“没想到这里的农村这么整洁,这里的文化气息这么浓厚。”去年,中央党的群众路线督导组来到天台,一走进白鹤镇皇都村,便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乡贤解囊助发展

  新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陈统龙针对本村村民外出经商多的实际,组织成立了“皇都村外出经商人员联谊会”,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召开茶话会,让这些在外经商人员回村后互通信息,为在外经商的能人保持经常性联系搭建平台,有的相互之间还形成产业链、致富链,达到“带富、帮富、共富”的目的。据初步统计,全村600多位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大部分成为个体老板,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就有二三十户,上千万元的也有好几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村内乡贤共捐助新农村建设资金超过百万元。在乡贤的帮助下,皇都村陆续建起了崭新的文化礼堂、文化宫、皇都南拳纪念馆,并重新修建了祠堂。

  一心一意谋教育

  皇都村附近的鹤楼小学一直都是周边村学生上学的主要学校。但是由于多年未修整,整个学校硬件条件差,门口路面坑洼,操场杂草丛生,村民平时就有不少怨言。针对这一现状,陈统龙主动联系、协调附近三个村和有关部门,对学校门口的道路进行硬化,便于学生出入。同时,积极联系在外乡贤为全校所有教室换上了崭新的课桌椅,建设了崭新的操场和篮球场。为解决学校的用电问题,陈统龙联系了县供电局,为学校接入了三相电。每年一到暑假,村里的孩子就在外玩耍,既不安全也不利于学习。为此,陈统龙带领村干部走访村里的一些老教师,希望办个培训班,辅导孩子们的学业。一些老教师看到村支书亲自上门,又是为了村里孩子的学习,立马答应,并表示不要一分钱。正是由于村两委,尤其是陈统龙这个村支书,如此热心教育事业,在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皇都村共有3人考上清华、北大,名振天台。

  文武双修传民俗

  皇都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美丽乡村,民风淳朴,邻里和谐,文化底蕴深厚,皇都南拳文化更是享誉中外。但在这之前,村里一直没有一个较好的活动休闲场所,各种文化活动也不温不火。陈统龙说:“皇都有那么好的文化资源,为什么不搞起来?为什么不发扬传承下去?”说干就干!在一次村内茶话会上,他一提出来,就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有了村民的支持,他积极联系上级领导和部门,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在陈统龙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皇都村文化礼堂于2013年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皇都村文化礼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成分散组合式,主要包括礼堂、讲堂、文化墙、文化长廊和文化宫等,是一个突出“精神家园”定位,挖掘村庄独有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已有文化设施和建筑,注重地方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紧密结合的综合性礼堂。皇都文化礼堂自建设之日起,就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等多名领导多次到皇都调研文化礼堂建设,对皇都文化礼堂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中文化宫是皇都文化礼堂的主要建筑之一,内设有南拳陈列室、多功能播放厅、舞蹈室等10个活动室,是村民休闲娱乐的新场所。看着亮堂堂的大厅,陈统龙自豪地说:“这是目前我们天台最漂亮的农民文化宫!”

  在陈统龙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皇都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和谐生态村、市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省级远程教育示范点、省级农村基层文化示范点和省级基层党风廉政示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省“先锋工程”建设“五好”村党组织。“皇都南拳”在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