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戴松林创建了海伦橡胶有限公司,经过一番打拼,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然而规模还不算大。当时片里小学破烂不堪,门窗残缺,桌椅不齐。该校领导多次向当地政府建议修葺一番,但苦于财政窘状,当地政府一直拿不出资金来维修。戴松林发现后如梗在咽,坐立不安,虽然当时企业急需资金扩充规模,提升竞争力,但他毅然决定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一部分来帮助片里改善办学环境。他掷地有声地说:“企业发展耽误一年没啥,可是孩子上不了学可能就会影响一辈子,我就是停上规模也要尽力帮忙。”
四川人郭某,成绩优异却家境贫寒。上海某大学一纸录取通知书让他的家人既喜又忧,喜的是农家子女终于有机会跃入龙门,忧的是高额的学费从何而来。戴松林无意中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远赴四川送上了第一笔捐资,此后便接连不断,一直援助他大学毕业。不少邻居们得知后说他们傻,他却不以为然:“钱财乃身外之物,我不做守财奴,有钱还要有德,助学图回报,不是我的为人。”
助学,不仅是资助学费,更要关心受助生的学习和生活,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十年来,凡是他资助的学生,他都要登门家访,了解情况;寒暑假里,又邀请学生们到他们家中做客;在平常的相处中,戴松林夫妇也总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无微不至地维护着受助学生的自尊心。“这些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命运和别人不一样,是不完整和有缺陷的,所以安全感缺乏,比其他孩子更容易自卑,不善交流,他们的心理健康格外值得关注。”
爱有多远,梦想就能行多远。虽已年近半百,戴松林夫妇的助学热情却似青春之火,经久不衰。“只要还在干事业,我们就会不断帮助贫困学生上学读书。”言语平实、干净、实在,好似潜风细雨,润物无声。他们的善举,不仅感染了家人,还有身边的朋友们,甚至是往来密切的客户们,他们中不少人也纷纷加入了资助贫困生的队伍。
(朱葵敏 周兆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