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泳溪乡泳湖村有一座始建于清朝光绪时期的幼儿塔,俗名集塔。该墓塔为六角形青砖筑砌,总体为砖石结构,并开设有塔窗,方便投递,有着抗暴风、抗雷雨等作用。
该塔砖厚度为9厘米,宽度12.5厘米,长度27厘米,。该墓塔为我县泳溪地区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该塔占地面积为10平方米,塔高9.55米,建筑面积为5.3平方米。目前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急需抢修,但又无抢修的保护经费,
那传统的墓塔,在当代人的眼中,更多地被视为地域乡间的标志性建筑,俗称乡土建筑。墓塔建筑渐渐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淡忘,但同时也被一些文人墨客、有识之士所关注。墓塔的作用,是为众多幼童超度亡魂。此墓塔虽然经受百年微波地震的影响及泥石流大水等自然灾害,至今却依旧坚强地挺立着。
丧葬礼仪在不同的岁月,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如土葬、洞葬,土堆墓、夫妻合并墓、水葬、天葬等。西晋、东汉时期基本上都是根据每个民族习俗举行不同的仪式。到了两宋时期,丧葬礼仪因崇拜、信仰的不同,各地有着不同的朝拜仪规。宋代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火葬,也有一些地区有入土为安的观念。到了元代,江南地区曾一度时期流行过火葬。总而言之,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丧葬习俗。到了明清时期,中原以及西北地区一度因战乱而引起大规模的迁徙,移居江浙等地区。一些手艺人也随着一批批移居的人群而相聚在一起,旧时的风俗也随着被传播,与当地的风俗相融合。
我县泳溪清代墓塔的发现为逐步研究我国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丧葬礼仪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江南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多考古资料。(袁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