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情小鳌坑
一直很想去一个小山村,不为走亲,不为看风景,为的是看看这个村怎么走,为的是仅仅看上一眼,体验当年父母亲生活的艰辛。这就是小鳌坑村,万年山深处一座并不起眼的偏僻村庄。
从地藏寺出发去小鳌坑村,要行十里的弯多路窄的山路,好在山路都是水泥浇的,有的路段还在悬崖峭壁上通过,虽有惊但无险。同行的陈逢纲同志,曾在万年山工作过二年,对这里很熟悉,说这条公路是白鹤镇最后一条村村通公路,建于2012年,号称白鹤镇的“天路”。天路者,一是言其高,这里海拔达700多米;二是言其险,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在昔日,这里是个封闭的世界,去白鹤镇区,要走四十里山路;去城里,则更远。同样,外面的人除非生活所迫,必须来或者需要走亲访友以外,谁都不愿意涉足到深山冷岙中。当年我的父母亲,就是为生活所迫,多次来到这里砍柴。
记得我小时候,老家周围的山光秃秃的,由于大村人多,大部分家庭都是长年缺柴火烧饭,没办法,只能到外面很远的地方砍柴。万年山的许多村落,人少但山高林茂柴盛,自然成为我村村民前往砍柴的首选之地。小鳌坑,就是那时经常挂在他们嘴边的一个地名。每年过年前的一个月时间里,家里总要准备一些过年柴,父母亲、大哥和几个村里人一起,吃过早饭,带上麦饼,从家里出发,登上高高的天柱坑岭,过单家头、塘头殿,再经过大风阙,下鳌坑岭走到小鳌坑村,行程足足四十多里,而且全是崎岖山路。去时单手走路已很疲累,但回来时,肩挑百来斤柴,又要走同样多的山路才能到家,真是艰辛啊!我的父母亲就是以这样勤劳的双手,抚育了我七个兄弟姐妹。
回忆之间,车停小鳌坑村大会堂前。大会堂前有幢九间三层楼的砖混结构集体屋,据说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里,四十年前就建有这样气派的集体屋,令人咋舌。我看了一下小鳌坑的村容村貌,村里的房屋都是沿山而建,自低到高,错落有致。一条坑沟,窄窄的,水量较大,从山上流下,穿村而过,流到村外,最后注入新昌的长诏水库,这条坑就叫“小鳌坑”,无疑村因坑名。这是白鹤镇最北的一个行政村,北面三五里路就是新昌县的黄沙坑村和东家坑村。小鳌坑村分上坑和下坑两处地方,人口最多时有五百人左右,但现在村里平时只有四、五十个老人孩子留下,年纪轻的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宁静,只有“哗哗”的坑水流淌声音传来,让人恍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陈逢纲说这里有一宝,就是红豆杉树值得一看。这对我来说真是意外收获,因为我向来喜欢看古树。据说小鳌坑村有大小五棵红豆杉,其中两棵树龄起码在五百年以上。这两棵红豆杉各有特色,大会堂边上这一棵躯干挺拔,一个人刚好能合抱过来;另一棵长在下坑的泉溪保庙石头墙内,老干虬枝,树枝从旁斜出,极具形态之美,它与古庙、小溪互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在下坑,看到几个老农在田里种土豆,我上前打听情况,其中有个人说他有亲戚在我村里,后来一说,他居然还认识我家大哥,说我大哥当年跟我父母亲来这里砍过柴,到他家里也坐过喝过茶,这让我倍感亲切。从他的口里,结合自己的观察,我认为这里的发展前景还是可观的,一是这里有7000多亩林地,其中毛竹山就有3000亩,现在公路修通了,林业资源可得以合理开发并外运;二是此地有保存完好的古道,距地藏寺仅5里路,距万年寺也不过10里路,可依仗两大名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三是环境清幽,隔绝尘嚣,古朴的原始村落适合市民来此休闲旅游;四是这届村两委干部比较齐心,干部想做事会做事,这是个非常有利的条件。还有……怀着对小鳌坑村那分感情,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村主任和书记,让他们知道,小鳌坑是个好地方,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别了小鳌坑,我下次还想来的地方。
感悟通玄寺
在天台众多古刹中,实事求是说,通玄寺的知晓度并不是很高,去年看到梁立新先生手上有份宣传通玄寺的小册子,我才第一次知道离万年寺不远,在岩头墩的地方,还有这么一所寺院。当时,我就想找个机会去看看。“通玄”者,通晓玄妙之理也,有诗句云“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这个词一般用于道家比较多,比如“通玄真人”、《通玄真经》等,怎么佛教寺院也用上道家符号的名称?我有点好奇。
这次游万年山后,傍晚去石梁镇时,想起谒访通玄寺正好顺路。此时,天刚好下着小雨,在杏花烟雨中能够感受一番古刹的气息,也正是时候,我喜欢这样的意境。
通玄寺原名“净名院”,据《天台山方外志》记载:“净名院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旧名通玄定慧,周显德四年建,盖僧德韶第一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额,今废。”这里讲的“僧德韶”,即吴越国的德韶国师,他是佛教法眼宗二祖,号称“智者再来”,绝对算得上中国佛教史上的重量级人物,而通玄寺正是他在天台山创立的十三个道场中第一个道场,真可谓苗红根正,是“长子”。当然它也是正儿八经的千年古刹,在历史长河中曾经辉煌过很长一段时间。原有山林上千亩,耕地、茶园数百亩,梵宇层叠、楼阁高广,灵气所钟,盛时住僧五百余单,开悟证道者不可胜数,中间也出过几位大师级的禅师,如明末的密云圆悟禅师,清朝的独朗行日禅师等。但同样,在历史的风雨中,通玄寺在辉煌后也走向了衰败,又在衰败中重建,在重建后荒废,甚至湮没于山野之中不为人知。
1980年,一位来自舟山岱山的僧人寻访到这里,见通玄寺殿宇倒塌殆尽,当地村民作为牛棚使用,满地污秽,惨不忍睹,不禁心酸神伤,同时,一种重振道场的使命感和力量也让他热血沸腾,他就是前任住持、今年已经七十九高龄的净昌长老。听说这里有个小故事,讲的是:净昌法师开始住在通玄寺时,有一次吃了菜油,里面可能有老鼠药什么的,肚子痛得难受,住院28天,有一天夜里梦见韦陀菩萨托梦给他,让他回通玄寺去住,他回去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从此他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发愿重建寺院。有缘得很,我们到达寺院时,净昌法师刚好在寺里。他看上去身材瘦小,但和蔼慈祥,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一看就是个道行深厚的长者。现在的寺院,别看它规模很小,仅三间供奉观音菩萨和韦陀菩萨的老大殿,但这三间老大殿却是净昌法师三十多年来自己种菜并担到五、六十里远的县城卖来的小钱,加上他到舟山化缘来的5万元,自己挑土,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同时,对寺后的荒山进行种树绿化,现在已是满目青山……这一切的含辛茹苦,实非常人所能体会。这种信仰,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禅房的墙壁上贴着一幅人物画,画的正是通玄寺的第一代祖师德韶国师,右上方几行字,“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很早就知道这句千古著名的禅偈是德韶国师所讲,但今日在此看到,犹如久别的老朋友相见,不禁内心欢喜。这是德韶国师当年师从江西临川法眼文益大师时说的一句偈语,法眼大师闻听,当即肯赞:“即此一偈,可起吾宗。”从此奠定了德韶国师的法眼宗地位。
如果说,德韶国师在天台山创立了十三座道场,是对佛国天台重大贡献的话,那么,他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和天台山螺溪传教院的羲寂大师一起,促成当时的吴越国国王同意,遣使前往新罗、日本缮写天台智者大师之遗著,完备之后带回国内,重新丰富了佛经典藏,此举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非常重大。
站在德韶国师的画像前,我反复吟咏这句偈语,若有所悟,但还是不甚了了。对于佛家来说,修行到了通向玄妙顶峰的禅境,你就不会追逐色相,不会被物质利欲蒙住自己的双眼;做到法在心中,佛在心中,自然佛性清净,看世界万物都如眼前的青山绿水一样清洁无尘。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学会放下,随缘,活在当下,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那么满目青山、随时随地皆是快乐自在。“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境由心生,你心光明,世界光明;你心暗淡,世界暗淡;你心迷失,世界因之迷失。德韶国师就不用说了,站在旁边陪我们参观的净昌法师肯定是个快乐自在的人,因为他有信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动摇,心与世界融为一体了。
燃灯者,沿着前辈的路继续前行。2013年6月,允源法师被净昌老和尚的精神感动,来到通玄寺,愿意接过重建通玄寺的重任。他发动社会人士积极筹集资金。目前,寺院总体设计完成,天王殿落成。2014年10月25日,通玄寺在天台和谐园举行了雅集音乐茶会活动。10月26日,通玄宝殿奠基典礼隆重召开,高僧大德、各级领导、社会贤达人士云集庆贺。今年,允源法师计划重建厢房和禅堂。可以想见,几年以后,一座唐宋建筑风格的千年古刹,一处现代禅修和养生的净土,一所法眼宗的重要道场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佛道和谐,满目青山,“通玄寺”的字面意义也正在于此吧。走出通玄寺,烟雨朦胧,我心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