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享农家乐。近年来,我县农家乐产业,借助生态旅游资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农家乐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难题。如何加强对农家乐的政策扶持与业务指导,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委确定,由县政协主席杨廉素牵头,组织开展推进农家乐发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这意味着全县的农家乐产业将迎来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春天。
一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产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注与破解。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我县部分有商业头脑的农民“以游兴农”,将发展的目光瞄准了农家乐,初尝甜头,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当前,相当部分的农家乐尚处于起步阶段,只能提供一般的食宿。纯粹的“以游兴农”,我县的农家乐就不可能有大的起色。能不能采取更多的法子,让我县的农家乐“乐上加乐”呢?
4月9 日上午,县行政中心八楼西会议室。县政协主席杨廉素牵头,召集县旅游局、建设局、农办、国土局、林特局以及石梁镇、街头镇等乡镇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石梁村、九遮村、东升村、桐天村等农家乐经营户代表,共同为我县的农家乐“把脉”,出谋划策,集思广益。
既要满足于游客的食宿需要,更要将古朴淳厚的民俗文化体现到农家乐当中去
——在扩展服务内涵上添“乐”
赤城街道后山村陈吉品家的迎宾旅社,是其父亲早在20年前开办的,主要客源是台州、温州等地的一些香客,包吃包住每人每天收费不超过15元,非常实惠,很受香客欢迎,20多年来生意一直很好。如今陈吉品“子承父业”,半工半农,只要接个电话就能把生意做成。目前床位已发展到25张,年接待游客在2000人次以上,年收入超2万元。邻居看到陈吉品家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也纷纷办起了农家小旅馆或农家小菜馆,目前全村农家乐经营户已达16家,年营业额超500万元。
农民自发在自家庭院或租用民房开起农家菜馆或小旅馆,这是我县最初形成的庭院式农家乐经营模式。因其投入小,易开发,受到了农户的欢迎。但也因条件限制,它一般只能为游客提供食宿等低层次的需要。
悠然见南山,然后采菊东篱下,这是现代城里人的一种渴望,一种回归,一种怀旧。故名思义,农家乐是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购农家物、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可是,放眼我县的农家乐,农家院还是“农家院”吗?清一色的贴瓷楼房、铝合金钢窗,离开了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面对的还是农村钢筋水泥树林。想“乐”一下吧,除了麻将,好像也就剩下扑克了,而城里的棋牌室、茶座与之相比,舒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县旅游局长杨志成认为,我县农家乐尚停留在“吃”上,缺乏深度开发;县农办副主任金仁善认为,我县农家乐的娱乐项目不够;街头镇副镇长张绍鸿则认为,大多农家乐停留在“吃”上,没有做好“乐”字文章,导致客人无法久留。对于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各级领导无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位置偏僻但风景绝佳的九遮村,全村26户农家乐经营户都是收入一般的农民,无力在娱乐方面有大的投入。该村党支部书记何善超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问题,他把短处当长处,悉心挖掘民风民俗文化,建立了民生博物馆,让游客参与钓溪鱼、摘野果、磨豆腐、捣年糕等活动,品民俗风情,享民俗之乐,引得游客流连忘返。去年“十一黄金周”,该村接待游客6750人,营业收入35.2万元。农家乐的发展,带动了当地高山蔬菜、春笋、水果、板栗等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九遮村的做法并没有很好地推而广之。
我县民间商业资本也开始悄然进军农家乐。这种以度假型为主要特征的农家乐,投资额均在百万元以上,以周末消费为主要形式。相比而言,它的功能比较齐全,娱乐休闲项目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层次的提升。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类农家乐普遍由于土洋结合不当,导致农家风味缺失,农家菜也不再是原汁原味。
有人为农家乐描绘了这样的镜头:常青藤爬满的茅草土屋、绿草浮萍的小桥流水,篱笆菜畦、老牛耕田、土炕土灶、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农人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最好能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丽村姑,亮出嫩藕般的胳膊小腿溪边浣纱。能追寻几许异乡情趣,泛出幻美的幽思。如今这样的景象恍如梦境,基本上没法在农家乐中得到体验。
县政协主席杨廉素认为:发展农家乐定位要清楚,不能只用一餐饭代替农家乐。我们不仅要提供精美的农家菜肴,更要为游客提供“体验农耕文化、走进农家生活、欣赏乡村风情”等休闲旅游服务项目,做到“吃、住、行、游、购、娱”的有机结合,这样农家乐才能打动人吸引人,才能更好地成为农民增收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