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杜岙村位于南屏乡中部,165户,444人,其中外出人口300多人。土地面积410亩,其中水田200亩,主要用于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蕃薯及部分中药材。山林面积2200亩,其中集体所有300亩,其它都分包到各户管理。有集体茶山80亩承包给个人管理,年承包费5000元。
杜岙村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村庄规模和经济收入都属中等偏上水平。几年来村支部、村委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制订工作计划。村干部身先士卒,各项工作走在前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支部真正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工作,使村庄面貌发生了大变样。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硬化,主要路口都已安装了路灯。清理了露天粪坑200多口,建起了公共厕所,村内有专门保洁员,每天按时打扫公共卫生,并将各户垃圾收拾到村口垃圾集中点、分捡场,实行生态分捡处理。积极鼓励村民种树养花,目前村内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村里还建起健身活动场所、老人活动室、图书室、远程教育室,并对村办公室进行简单装修。村干部工作认真积极,制度健全,职责分明。村内无打架斗殴和刑事案件,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据统计2008年村人均净收入达到4700元。
由于该村班子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2007年开展村庄整治,并被县里命名为初级和谐生态村。村党支部也被县里评为2008年度优秀党组织。其它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也多次被县、乡评为先进集体。
问题
尽管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发展农村经济和惠农政策,但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一是党员、干部年龄老化,青黄不接。杜岙村有三名支委、四名村委,40岁以上一名,50岁以上四名,60岁以上二名。11名党员有5人长期外出,在家的都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想做工作、办实事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上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较低,一位农民的一年收入不如在外打工二个月收入。杜岙村有300多人外出打工,很多人在外面买了房子,把子女、老人接了出去,整个村在家人口不足100人。
三是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由于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在家18~60岁的劳动力不足10人,该村地处丘陵,前低后高,坡度较陡,农作收种都需要壮劳力。由于壮劳力外出,在家的老人们只能在村边、近水的土地上适当种些粮食、蔬菜。一些经济林如杨梅、柑橘等由于疏于管理也无多少收入,抛荒的土地占到1/4左右。
四是自然灾害严重。去年上半年的冰冻灾害,将过冬作物冻死的冻死,冻伤的冻伤,许多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去年下半年又干旱,抗旱一无水源,二无设备,三无劳力,一些作物无法播种。改革开放以来,山区自然环境已大大好转,鸟兽繁殖速度非常惊人,对农作物的侵害也愈演愈烈,如松鼠、鸟、野猪等对玉米、蕃薯、蔬菜及谷麦之类破坏性都很强,这些都是保护动物又打不得。
还有一些如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在该村都有存在,空心村现象也非常突出,破旧房子拿木头撑着,如遇大风大雨房屋倒塌不仅害己还要害到左邻右舍。大部分人虽然富起来了,但刚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也有一定比例。因病因灾返困现象也有几户。因集体经济较薄弱,村内还有一些路段该硬化没有硬化,该贯通的没有贯通,污水管道铺设工作也无法动手。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宽松,支持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农民也确实得到了实惠,但农村还是留不住人。究其原因是城乡差别太大,各种资源分布不合理,农民收入偏低。也有许多体制上的问题,如何解决值得探讨。
一是党和政府要出台更多的、更优惠的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鼓励大学生、社会青年返乡务农,新农村建设需要这些人才。
二是各级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款项,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文化活动场所等。教育、卫生等资源,城乡也要适度均衡,逐步缩小差别。
三是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乡镇和相关部门要针对各地实际,制订培训计划,根据农时季节和各片特色,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上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远教平台也要开通直线加强联系,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他们整体素质。
四是乡镇也要根据各村各片特点,建立各种基地、合作社,加强企会协作,变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船大才能抗风浪,村里也可以把集体的一些经营权承包给个体,壮大集体经济,有钱、有人才好办事。各级要关注留守老人、儿童和因病因灾返贫等社会问题,加大空心村改造力度。
搞好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是靠一步一步干出来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有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能够实现.